EN
中国金融学优秀论文评选结果揭晓,北大汇丰两篇合作论文获奖

2025-08-14 15:41:27 资料来源:杨中超、詹星意;编辑:木南


近日,由中国金融学联盟发起的2024年中国金融学优秀论文评选结果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学论坛上发布。在广泛征稿的基础上,经过多轮遴选,最终由中国金融学联盟成员投票,评出“中国金融学优秀论文(2024)”和“中国金融学青年优秀论文(2024)”各10篇,其中包括两篇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师生的合作论文。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刘学文、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王鹏飞和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杨中超合作撰写的论文《延迟的危机与缓慢的复苏》(“Delayed Crises and Slow Recoveries”)获评“中国金融学优秀论文(2024)”。该论文发表于国际主流学术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ume 152, February 2024, 103757)。

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信贷周期和金融危机的关注,特别是激发了人们对“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的兴趣。该论文以凯恩斯的音乐椅子游戏为出发点,为信贷扩张引发的金融危机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在信贷过度扩张的过程中,每个债权人都希望在危机来临之前适时退出,既不想太早也不想太晚,尽管所有债权人都明确地知道他们中的一些人最终无法在危机之前成功逃离。

在该论文中,作者们构建了一个信贷扩张驱动金融危机的模型。论文的关键结论是,即使个体银行认识到了经济基本面的下滑,它也会理性地推迟对这一信息的反应,继续在高风险部门的信贷扩张。更重要的是,银行延迟退出高风险部门会产生负的外部性。具体来说,当个体银行选择继续信贷扩张,危机发生的时间也会延迟,结果是更多的银行无法在危机发生前退出高风险部门,使得危机时刻有更多的资产被抛售,导致资产抛售的价值更低,加剧金融资源错配,形成负外部性。因此,从社会规划者的角度来看,个体银行退出高风险部门的延迟是一种过度延迟,是低效率的。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特聘教授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长聘副教授刘柏霄、马琳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沈艳和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博士生詹星意合作撰写的论文《他行代销的外部治理效应:基于中国银行理财公司的经验证据》(“Non-Affiliated Distribution and Fu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Bank Wealth Management Funds in China”)获评“中国金融学青年优秀论文(2024)”。

相比将代销机构视为“被动通道”的传统观点,该论文首次发现他行代销机构在缓解财富管理行业委托代理问题的外部治理作用。中国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高度中介化,产品收益表现公开透明且具可比性,是检验代销机构外部治理作用的理想场景。该论文以中国银行理财产品为研究对象,以《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他行代销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他行代销机构数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银行理财产品的表现。机制分析显示,他行代销事前激励投资经理提高努力程度,事后对代销产品收益表现进行长期跟踪监督。进一步分析表明,该表现提升效果在代销机构监管能力更强、产品发行机构代销依赖度更高或代销机构与产品发行机构之间存在横向竞争时更为显著。

相比已有基于美国的研究,该论文基于中国特有的市场结构和监管环境,深入探讨了代销作为一种新型治理工具的可行性,丰富了资产管理领域关于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在当前加强全面监管的大背景下,该论文强调了第三方机构发挥市场化监督作用的重要潜力,为完善我国多层次监管体系、推动形成高效且具激励相容性的市场监督机制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启示。

中国金融学联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与国内知名高校著名金融学者发起,旨在推动中国金融学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