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校友】康文胜: 焦虑也是个体成长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2020-02-14 00:00:00


  2010级校友康文胜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香港大学金融学双硕士项目,目前就职于创东方投资公司。在读大学期间,他就有两段创业经历,其一是电子商务网站,另外一个是新媒体平台。“也就是在大学创业的时候,开始接触风投,经初步了解之后,觉得风投这个行业挺有意思,所以在读研究生期间,就想找VC行业的一些实习。”康文胜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自己走向风险投资行业的心路历程。

谈实习:熟人引荐也要知己知彼

康文胜分享了自己找到实习的经历。首先,他根据官网公开的信息,海投了40到50份简历,基本上石沉大海。但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创东方投资的创始人肖水龙到北大汇丰演讲,是某个课程的特邀讲师之一。

康文胜回忆道:“他讲了一节课之后,我就课下去跟他交流,也交换了名片。之后问肖总有没有招实习生计划,因为肖总是一位比较开放的老总,他当时就说可以过来试一试。这里提到一个点,就是‘厚脸皮’。”

康文胜建议同学们要“守”着熟人圈子。学会去利用自己的圈子和人脉,去主动地介绍自己,把自己的一些特征和信息传递给对方。但也并不是单纯去打扰别人,尝试着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认为自己比较适合这个行业的一些特质传递给对方,让对方更加了解自己。“让师兄师姐做背书,一定要有一个了解和信任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再主动去找师兄师姐,大家还是愿意帮忙的,熟人介绍实习的成功率还是非常高的。”康文胜说。

另外一点就是要知己知彼。康文胜认为,投简历之前要学会用工具了解清楚所投机构的投资偏好,同时要了解自己的知识储备。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个机构它主要去投医疗行业的项目,而你学的是工科或者是咱们的金融学和经济学,对生物医药这个行业肯定不太懂,我们这样去投的话,即使找师兄师姐帮忙投这些机构的实习机会,这里面的成功率仍然非常小。”

据康文胜介绍,他在2013年和2014年的时候,每年都会带3到5个北大汇丰的师弟师妹来实习,那个时候也跟大家互动比较多,但是2017年之后这几年带的实习生比较少,可能是因为毕业时间长了就跟师弟师妹们互动比较少。他建议道:“我希望后面大家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机制,跟咱们这些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多一些沟通,通过这些所谓的圈子去给大家介绍实习的机会。”

谈科技企业早期投资:风险与机遇同在

康文胜目前主要关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项目,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和企业服务等行业。在被问及科技行业的风险性时,他回答道:“因为科技很难在研发期间判断它到底有没有效,很多技术也是。其实有时候大家早期投资的是团队,团队如果过往有知识储备和经验,那么在研发新的技术的时候就有可能成功。企业在研发期的时候,我们的团队里面也有相关技术背景的人才一起去判断。例如生物制药或者芯片行业,我们现在也不断地去招一些芯片领域的人,因为芯片还没研发出来,到底能不能收效还不知道。”

谈到自己投资的项目,康文胜如数家珍:“企查查是做企业查询的,这个项目是我早期自己打电话过去挖掘的。我们投的时候几千万估值,现在估值近十亿,它成长特别快,而且这个公司盈利也特别快。还有另外一个互联网保险公司,我们投它的时候处于亏损状态,多的时候一年亏损一个亿,而现在一年有上亿的盈利能力,现在准备去美国上市。成功的项目有些是从小到大不断成长,有些是亏损后获得盈利。”

“其实VC行业很多时候,尤其偏早期的第一轮投资就是赌。没办法,这是很现实的情况。包括估值,估值怎么来的?估值在天使跟VC这个阶段里面,很多估值不是靠做模型做出来的,估值是谈判谈出来的。”康文胜如是说道。

VC:要有兴趣和热情

对于为何选择VC行业,康文胜提到了以下四点:

“第一点是兴趣和热爱,如果没有兴趣和热爱的话,可能很难支撑你在VC行业里面能做得很好。第二点就是偶尔一点的成就感,这个成就感更多的来自于你参与的一些中早期的项目,它能够实现多轮持续融资,以及企业不断地成长发展,后面有机会能够去敲钟上市。这里面作为一个早期投资者,还是有一定的成就感。另外因为VC行业基本上不会有一个坐班制,它还是一个比较弹性的工作安排,包括出差和对外企业访谈,相对来讲时间的安排是相对比较自由的。最后一点就是持续的成长机会。就是因为在前线的业务线时,你会每天都跟最优秀的企业家去交流,去谈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对于我们来讲,我们也要不断地去丰富自己,去学习去提高,然后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不断地刷新自己的认知,这是最难得的一个机会。”

当然,他认为焦虑也是难免的。

“因为项目的时间长了之后,你对项目的退出会有焦虑,另外成长为一个合伙人之后,你又开始去考虑基金的募集,基金募集之后你要考虑到资金的到位情况,资金到位了之后又考虑基金要投资出去,要投项目。所以说我觉得焦虑是一个常态,而且其实做投资整体是一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状态,经常有时候你在临近扣扳机的时候,要去做出最后的组织决策的时候,难免是经常睡不着觉的状态。”

“也要学会自我安慰,”他总结道,“焦虑也是个体不断成长和进步的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文字:王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