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财经】余永定呼吁尽快改革汇率政策
2016-11-04 11:00:18 信息来源:腾讯财经
对于现行汇率政策,前中国央行智囊称其虽有优点,但“不可持续”,他并呼吁货币当局加速汇率制度改革,以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政策,但同时其也为央行目前施行的严厉资本管制辩护,称其作为过渡政策“利大于弊”。
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余永定认为,由于众多无法解决的问题,现行汇率政策将“不可持续”。余永定系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他近日在北大汇丰商学院举办的2016北京大学全球金融论坛上表达了这一观点。
“无可持续”的原因之一在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了影响。如央行所称,“若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降准释放的流动性越多,本币贬值预期越强,就越是会促使投机者拿这些钱去买汇炒汇,由此形成循环。”
这一观点出自央行发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但若为使汇率保持稳定,“你不让汇率有足够的浮动空间”,央行货币政策就无法根据国家经济形势灵活调整,将受到极大妨碍。
目前,人民币汇率出现了“有升有贬”的双向波动,但这并非是其达到市场均衡的表现。余永定认为,目前的双向波动是“通过大量干预外汇市场造成的。”而这一干预的代价是“大量消耗外汇储备。”
在严格管制下,目前资本外流虽然有所减少,但仍在继续。此时的状况是,如果希望本应贬值的人民币保持原有汇率,甚至升值,这就要求央行大量买入人民币,抛售美元。不断减少的中国外汇储备将无力支撑央行大量干预外汇市场,现行汇率政策将无法持续。
余永定做出这一判断的背景在于:当下,投资者依然对人民币有着强烈的贬值预期。贬值压力主要来自于国际收支的逆差。此前曾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经常项目及资本项目“双顺差”目前已变为资本项目逆差,且大于经常项目顺差。
造成逆差的原因多样,余永定表示,第一是2003年往后因预期人民币将升值而大量流入的热钱,在2014年年中寻求离场。“2014年年初,为打击套利、套汇的投机资本,央行有意让人民币贬值”,但这“恐怕对后来人民币预期由升值转到贬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点原因在于中国居民力图寻求更为优化的资产配置策略。“中产阶级想出国旅游,想把孩子送到美国学习——自然要把人民币卖掉换美元存起来,然后花掉。”
第三在于,中国经过了30多年高速发展,暴露了一系列问题,“竞争力下降,投资环境恶化,投资者希望将投资转到海外;与此同时,海外投资者又不愿意将资金投入中国。”此外,中国存在“大量的资本外逃”。
为遏制这一趋势,余永定认为,从2015年底到2016年初以来,“央行最重要的政策变化,是从加速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转为加强资本管制,控制资本外流,遏制资本外逃。”
资本管制一定程度上将减少“人民币贬值过快对金融稳定造成冲击”的状况出现,因此余永定认同目前中国加强资本管制的做法,称其“是不得已而为之”。在余永定看来,央行政策的转向反映出此前该机构希望通过“加速资本项目自由化”以倒逼相关准备工作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落空。
这位经济学家称,央行汇率政策在8.11汇改之后的调整方向在于“让人民币的汇率尽可能接近它的均衡汇率”,这一大方向是正确的。但这一以汇率自由浮动为方向的汇率改革引起了市场的大幅波动,央行不得已很快对其进行了调整,汇率改革中止。
从汇改至2016年2月,央行汇率政策主要在“恢复稳定”。由于这段时间中,央行与市场缺乏沟通,“市场不知道央行以什么样的规则来制定汇率……那一阶段大家对央行的批评很多”,余永定说。
2016年2月之后,央行公布了明确的汇率制定规则。这一新规则的“高明之处”在于试图“把不确定性引入人民币汇率的决定机制之中”——这使得投机者无法准确预测人民币汇率变化的方向,“预期分散化了,它就不可以集中地攻击人民币。”余永定表示。
这一新引入的不确定性就是“一篮子货币”。“央行提出了制定中间价的规则”,这一明确的规则引入篮子货币作为其参数之一。这一“篮子”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CFETS指数。
余永定认为,央行在汇率政策的调整中引入一篮子货币是“障眼法”,因为中国“篮子货币的指数天天变…不到一年贬值了7%左右,这不是真正的盯住一篮子(货币)。”
通常认为,盯住一篮子货币主要是在于保证出口贸易的稳定,减少不同国家的汇率升降而对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但显然,中国央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政策并未将出口贸易作为其主要考虑。
“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由于资本跨境流动所带来的冲击,中国必须加速汇率体制改革,尽快实现到浮动汇率制度的过渡。”余永定告诉腾讯财经。
(记者:江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