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北大汇丰商学院任颋:优化营商环境要重视打通“微循环”|深圳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调研

2022-09-20 09:41:55 信息来源:南方+


  8月19日,由深圳市工商联(总商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深圳分社、普华永道中国共同主办深圳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调研来到深圳市财政局,探寻深圳政府采购订单融资创新模式,发掘优质营商环境的案例。
  参与此次调研的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任颋认为,该案例说明深圳对打通营商环境生态体系的“微循环”重视度高。政府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支持营商环境“微循环”优化,打通营商环境“微循环”的落脚点在于普惠性。
座谈会现场
  深圳2016年开始推行政府采购订单融资改革,于2021年开始线上化运作,不断化解融资微循环线路上的梗阻环节,实现了融资规模的较大增长,为一批中小微企业疏解了融资压力。
任颋
  任颋在座谈会上做了分析,以下是他的观点:
  政府采购订单融资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供应链金融的问题。供应商获取政府采购合同,因有政府信用背书,政府采购合同的款项支付得到较好保证,但是也存在供应链金融常见的账期难题。而中小微企业因抵押物少,自身融资较难,易出现流动性压力,影响稳定经营。
  从银行角度,中小微企业融资因风险管控等问题,容易导致成本和收益不匹配。因此,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从信用的角度来讲,本质上也还是成本的问题。深圳政府采购注册供应商,尤其是中标供应商,资信应该是非常优质的。但对于银行来说,以往通过线下业务模式为这些企业提供服务,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交易成本,而通过线上平台的模式则极大地降低了这个成本。因此,政府从提供增信和数字化基础设施两个角度,从政府采购这个方面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调研团对深圳政府采购订单融资改革这一案例中可以得到三点启发:
  第一,深圳对打通营商环境生态体系的“微循环”重视度高。
  营商环境是一个大的生态体系,复杂的整体体系由局部的具体的各个环节有机联接。每个环节拆解下来就是一个“微循环”,有不同的部门、主体、个人参与其中。整体营商环境“大循环”能否畅通,往往取决于每一个“微循环”是否存在“梗阻”。虽然这些“梗阻”可能都非常微小,但是却能发挥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当众多的相互关联的“微循环”体系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梗阻”的话,那整个“大循环”体系就不可能畅通,这就是市场主体的痛点。深圳财政的做法,是在职能范围之内,对采购内部生态进行优化,尤其从订单融资这个特定场景切入,较好地解决了中小微型政府采购供应商的融资需求,有效打通营商环境“微循环”。
  第二,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支持营商环境“微循环”优化。
  中小企业融资,如果以传统的线下征信或者审核方式,成本相对高,难以调动银行的参与度。而政府采购订单融资线上服务平台是政府集合资源打造的一个数字化公共平台,政府将掌握的数据资源集合、贯通、连接起来,并为银行、企业等开放接口,避免了以往的“数据孤岛”“数据烟囱”问题,提供了融资便利,激发融资热情。推而广之,政府要通过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把公共数据资产优化组合,并向社会赋能,深圳的政府采购订单融资线上服务平台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第三,打通营商环境“微循环”的落脚点在于普惠性。
  营商环境优化的本质,是要做到公平、公正、普惠。营商环境需要普惠性的制度安排,营商环境之所以不佳,就是因为市场上存在享有特殊利益的主体,相对弱势的主体无法公平地参与到市场交易里面获取相应的价值,这就需要政府在大的环境体系里创造条件和平台,让各个市场主体按照商业规则来积极参与。政府采购订单融资线上服务平台就是这样一种普惠性的交易架构设计,其最终目标还是落脚在普惠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