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巴曙松:对新三板借壳进行限制,引入更多做市商

2016-05-30 00:00:00


       和讯网消息 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一行三会支持的第五届“2016金融街论坛”于5月28日至29日在京举行。和讯网作为特邀财经媒体进行全程图文直播。本届论坛将以新机遇、新金融、新发展为主题。港交所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发表演讲。

       巴曙松表示,目前新三板已经有协议转让、做市商交易,无非要解决流动性的问题,作为一个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市场,怎样在高的层次来提升定价效率,这个要考虑,做市商制度改革。即使不分层,这个也绝对可以做,也有很重要的突破。

       巴曙松认为,做市商主体还可以进一步放开,私募基金已经放宽可以成做市商,那么保险公司、公募基金也可以做做市商,让做市主体更加丰富,引入更多的做市资金来增加流动性,把做市环节做好了,才能更好地实现新三板对挂牌企业的估值定价功能,才能真正把那些优秀的,有活力的,培育新动力的公司集聚在这里,顺带分流一部分到港交所。

  另外,加大投资者的保护,这个公司的特点,就是要通过保护来提高违法的成本。

  巴曙松利用本次论坛呼吁,对借壳要进行限制。但是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地方政府为三板挂牌买单的情况,我也问了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他愿意挂,挂了公司规范,一部分企业因为有地方政府补贴做支撑,挂牌之后,很快就把壳卖掉,这些挂牌企业因为质地比较差,无法融资,也无法进一步发展,也没有达到通过新三板挂牌交易来推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培育经济新动力的目的,也要注意关注。

  以下为文字演讲实录:

  巴曙松:很高兴参加金融街论坛的会议,刘纪鹏教授来了以后,专业又懂,语言又风趣,又活泼,会成为金融街论坛亮点的分论坛。刚才高振营副总介绍了取得的成绩,我看到挂牌公司的家数,我本来前两天准备这个会的时候还查了一下,13号的时候还是7130家,你刚才报的是7394家,按照您的数据推下去,按照目前的审核速度,很快挂牌企业会超过一万家,这可能属于全世界范围内挂牌企业最多的市场。

  做理论研究的有这么一点好处,高振营在一线亲自操盘,说了就得算,下一步他怎么做,媒体朋友都会监督他,如果我们说对了,别人会说他说得真对,说错了大家也忘了,当学者的心态是非常放松的。

  在讨论中国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贡献,今天这个会议题目是“培育经济新动力”,目前的经济我们用了一个词,“新常态”,“新常态”原来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原来支撑经济增长的一系列的动力在逐步的衰减,人口红利、出口红利、基础设施投资的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高储蓄率都在逐渐变化,大家新的增长动力也在孕育。

  目前金融体系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现有的金融结构,现有的金融体系如果不做大的调整的话,还是非常惯性化的去支持经济增长的那些旧动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刘纪鹏教授长期做股改,资本市场,熟悉企业,熟悉资本市场,我是先做了十年银行,再做资本市场,我在对比这两个融资方式就发现,商业银行和他代表的贷款这种间接融资,在经济结构转型时期,推动创新方面,培育新动力方面功效是非常弱的。比如说现在银行做贷款风险管理大家很注意,因为你要申请贷款,要评估,各种现金流判断,偿还能力,价格抵押担保,这个模式运行了几十年,上百年,非常严谨,但是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目前这么一个新常态转型的时期,如果银行还是占主要的融资渠道的话,你去申请贷款,信贷员就说“拿抵押来”,谁能拿出那么多资产来做这些抵押担保呢?就是这些重资产的公司。而现在这些重资产的公司非常大一部分恰恰处于上游、产能过剩、库存量大、杠杆率高的领域,如果还是间接融资占主导的融资结构的话,整个社会宝贵的金融资源还按照间接融资和信贷的逻辑继续输血,支持给这些重资产的传统产业。

  没有融资结构的转变,想要谈培育经济新动力是非常不容易的,刘纪鹏教授为这个呼吁了20多年。

  巴曙松:现在终于开始看到亮光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新三板提供了这么一个可能性,以前我们经常拿中国上市公司的数量和中国数千万家企业的数量来做对比,反复证明能够去资本市场挂牌上市的还是少数,现在主板也好,创业板,或者是融资的节奏,因为总体资本市场处于休养生息阶段,我们看到的节奏符合休养生息的需要。又要培育新动力,主板、创业板要休养生息,培育新动力方面比较大的职责,能发挥这个作用的,在国内就是新三板,海外就是港交所,我很严肃地做出这个判断。去年港交所是全球融资额第一名,在其他渠道的融资不太便捷,不太畅通的情况下,港交所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现在还是保持非常迅猛的势头,虽然速度没有高振营这儿这么快,刚才他一报数7394家,香港1800多家,但是还是全球融资最高。

  我想讲的第一点,要想培育新动力,必须要有融资结构的调整。融资结构的调整在当下,国内寄望于新三板,海外寄望于港交所,这两个渠道的上市融资方面,挂牌方面,要加大支持的力度,要着眼于培育新动力,促进经济转型,调整金融结构这个高度上来认识,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因为是理论思考,我们但一点国际的情况。大家比较比较多的是纳斯达克,我查了一下数据,纳斯达克1971年设立,1982年开始分层,设置了一套更高的上市标准,把一部分规模大、交易活跃的股票划入纳斯达克全国市场,而其他不满足条件的股票纳入纳斯达克常规的市场。分层之后,首批大概包括了40支最活跃的股票,接着到年底增加了84家,到1983年,分层的一年之后,挂牌的数量也上的很快,682支挂牌,90年增加到2187家。纳斯达克的分层成功的实现了更为方便的内部企业的分类、服务和管理,同时,通过吸引苹果这些公司的挂牌上市,形成了非常清晰的行业属性和高科技交易场所的定位。这个定位为什么成了风口呢?随着80年代信息革命的到来这么一个契机,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高科技和服务型的公司迅速地崛起,比如说微软,作为“追赶者”,纳斯达克的交易量在全美的占比成倍的增长,1979年到1999年,纳斯达克在全美市场交易的占比从16%暴增到54%。这个效果,新三板的分层制度和纳斯达克1982年的分层虽然背景不一样,但是从制度建设和希望取得的效果和方向上,具有一致性,而且目前中国也处于新的增长动力在孕育,在培育,但是缺少金融支持的背景,经济在转型,有这样的需求。

  我看了一下新三板的成交额,如果按照纳斯达克那么算下来,这个数字就很难算了,我查了一下2015年,2015年成交才1910.62亿,如果将来占到中国市场交易量的54%是什么概念,以后金融街论坛的主题就讨论新三板,分论坛变成了主板和创业板。刘纪鹏教授刚才问的问题确实很到位,你不方便说,但是你可以说参照纳斯达克走过的轨迹,让他去推倒一下,用他聪明的大脑推演一下下一步,我们是看得见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系。

  我的朋友里面既有很温和的,像高总这样温文尔雅的,也有很智慧的,像刘纪鹏教授这样的,也有一个很激进的,原来一个证券公司的高管,现在自己做PE,他演讲是声嘶力竭,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耻辱就是错过了一波互联网公司,全部拱手交给了国际资本市场,现在有了新三板,海外有了港交所,就会不一样。

  下一步还可以做什么,作为一个学者可以推演,比如说交易制度的改革,我为了开这个会,专门找了一些做新三板,做投资,做投行的问了一圈,座谈了一下,征求了几点意见。

  第一,交易市场,目前新三板已经有协议转让、做市商交易,无非要解决流动性的问题,作为一个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市场,刚才刘纪鹏教授说了,怎样在高的层次来提升定价效率,这个要考虑,做市商制度改革,即使不分层,这个也绝对可以做,也有很重要的突破,私募基金做做市商,其实主体还可以进一步放开,现在我们在人寿的楼,保险公司可以做做市商,公募基金可以做做市商,让做市主体更加丰富,引入更多的做市资金来增加流动性,把做市环节做好了,才能更好地实现新三板对挂牌企业的估值定价功能,才能真正把那些优秀的,有活力的,培育新动力的公司集聚在这里,顺带分流一部分到港交所。

  另外,加大投资者的保护,这个公司的特点,就是要通过保护来提高违法的成本。

  还有很多做交易投资的,也跟我提了,利用这个机会来呼吁一下,对借壳要进行限制,但是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地方政府为三板挂牌买单的情况,他出钱,我也问了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他愿意挂,挂了公司规范,一部分企业因为有地方政府补贴做支撑,挂牌之后,很快就把壳卖掉,这些挂牌企业因为质地比较差,无法融资,也无法进一步发展,也没有达到通过新三板挂牌交易来推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培育经济新动力的目的,也要注意关注。

  刚才高宗讲的加强监管,这是我在前一阶段,准备为了准备这个讲稿搞了好几个座谈会,其中反映比较多的建议和关注点。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