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海闻:问题异于欧美,中国政府有能力还债

2016-07-12 00:00:00


  自中国崛起、经济急速起飞,到目前晋入经济“新常态”,中国这些年来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始终以亮眼速度在成长中,今年首季的6.7%成长率,虽没有之前的7%或以上,但成长动力仍傲视全球其他国家。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其人民币走势、股市动向,以至地方政府与企业债务等课题,都成为世界焦点。

 

  在经济学家眼中,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经济体,目前面对的问题主要与发展有关,企业负债虽多,但债务性质有异于欧美发达国家,绝大部分是有利中国的成长与基建发展;中国的成长后劲依然十足。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教授不讳言,大家都很关心中国的债务问题,尤其在海外更是热议课题。

 

  税收较容易

 

  他早前访马接受《中国报》专访时,对此回应说,所谓中国的债务危机,主要是地方政府的债务。

 

  “中国的问题,第一是发展上的问题,和欧洲问题不一样。中国不像欧洲,缺乏增长的动力与空间,债务问题很难解决。而且,欧洲(肩负的)是福利性债务,中国却是属于投资金的债务。”

 

  因此他强调,中国与欧洲的债务性质,有很大的区别。

 

  “其次,中国仍有增长空间,还能赚钱,所以欠债时不必害怕,还有很多机会。这些债务虽然都很大,但这是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发展,可慢慢消化掉(债务问题)。”

 

  他举例说,投资在基建如建造公路与建设,尽管负债一下子还不了,但这些建设将来对整体经济发展仍有正面作用。

 

  海闻认为,中国目前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的问题性质也不同。但第三个关键是,中国政府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他笑言,最大不同点就是,中国税收不像国外那么难、中央调配能力很强。

 

  “不管怎样,中央政府具备这个能力,不会说债务不行了、政府要破产了。我觉得这不会发生。国外很担心,但我觉得没这么担心。”

 

  不能与他国相提并论

 

  总的而言,海闻认为,中国目前面对的经济问题,不能与欧洲或其他国家相提并论,毕竟中国经济还在增长中。

 

  再者,中国的政经体制不同,与海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原理。中国纵使面对问题,但有中央政府在旁监管着、治理着。

 

  “(政府)这个医生虽然有时很讨人厌,但毕竟在旁边站着,实在不行时,还是会出手的。”

 

  “历史告诉我们,完全放手不理也有大问题,像1929年的大萧条,就是没有政府在管。按照凯恩斯主义,政府的力量还是必须存在的。”

 

  外企应了解中国新常态

 

  中国是全球很多国家的市场、包括马来西亚,所以当中国需求一放缓时,外国的生产马上受到影响。

 

  海闻指出,中国经济肯定会逐渐调整,别的国家也要了解中国的这种经济新常态,再作出相应调整。毕竟,中国不会永远只进口原材料。

 

  “对外面的企业来说,一定要研究中国经济,再作出改变。了解在新常态的情况下,国际企业要如何作出调整。”

 

  在他看来,中国不是没有需求,只是需求发生了变化,所以别的国家也需要变化。

 

  他称,海外国家不要老觉得中国需要矿石,中国现在需要的进口可能不同了,例如转向高档商品。

 

  “日本的马桶在中国都卖得可好呢!”

 

  “中国人现在不在乎东西有多便宜,而是(素质)好不好。企业必须随着中国的转变而改变,否则一定会受影响。国外也是。”

 

  上海股市崩跌投震撼弹

  主因:经验不足规模太大

 

  中国上海股市去年崩跌,对海外资本市场也投下震撼弹。海闻认为,中国股市可能还会有“震荡”,但更多是属于盘整。这主要是资本市场的应对经验不足及规模太大,这两大主因。

 

  “首先,(资本市场)很多东西对中国来说仍是新的,中国仍有很多东西得学;第二是量太大了。”

 

  他坦言,身在讯息时代的大国,如果没有适当的管理,就会经常出现这种震荡。

 

  “20年前的股市再跌也不会跌成这样,当时的讯息传播不快,可能不会发生这种冲击。所以20年前不会有,但现在是即时通讯时代,股市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出现剧变。”

 

  他指出,这是一个新世代大规模经济的特点,小国没有关系,但大国如中国肯定会受影响,产生​​的能量也更大。

 

  海闻坦言,没人料到中国股市会崩跌,但经一事长一智,中国政府也不断在学习。

 

  “大家不要害怕,但也要习惯这种震荡。不过,这种震荡不会像2008年的金融危机那般(严重)。”

 

  很多人都说,去年中国股市崩盘不亚于1929年的大股灾。当时这场美国史上最严重的股灾,引发的经济大萧条持续了10年之久。

 

  但海闻相信中国不会重蹈覆辙,因为上海股市崩跌幅度,就数据上来说确是百年不遇,但危害却没这么大。

 

  “就像生病一样,发高烧以前会要人命,但现在不会了。”

 

  来源:中国报

 

  报道:邱佩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