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丨华大基因:用技术和商业改造农业
2016-11-25 11:52:56
现如今,曾经的制造之城深圳正转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直追求的高科技城市。不论是科研人员还是科技领域的创业者,都将此视作鼓舞人心的迹象。快速的技术进步和联系不断加强的学术圈,把科学家从实验室里解放出来。其中一些在科研成功之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技术的商业化之中。
1999年,汪建和同伴创立华大基因,但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到爆发的机会。直到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仪问世,他们才意识到测序成本下降将使测序大规模商业化成为可能。现在,华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试图打通基因测序产业链,并在数年内使基因测序广泛应用于健康、医疗、环保和农业等领域。
华大基因总部位于深圳盐田区梧桐山下一栋由旧鞋厂改造而成的办公楼里,门口不远处就是盐田港川流不息的货柜车。“我们现在就扎根在这里,最好的一段青春年华肯定就留在大鹏了,这里就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地方。”对张耕耘这样的科学家来说,很难再找到比这里更具诱惑力的机构了。
张耕耘现任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华大农业集团副总裁,2009年夏天,他辞去了美国的工作,回国加入华大基因。今年十月的一个下午,他到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参加第五届AEARU亚洲商学院发展与合作研讨会,会议接受后接受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学生记者的采访。
进入规模化阶段
二代基因测序技术为破解生物体的密码提供了基础,价格更低,效率更高,准确率更高。据《生物谷》发布的资料显示,2001年全基因组测序需要耗费一百万美元,在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帮助下,2011年就已经降到了1万美元。测序设备生产商Illumina借此异军突起,股票价格由2001年的15.94美元,上涨到如今的168美元,最高涨幅23.74倍,市值达217亿美元。
2009年1月份,华大基因开始正式筹备华大农业事业部了,目标是把基因组技术尽快运用应用到农业领域里,包括动物、植物、海洋生物、微生物。同年夏天,张耕耘辞去了美国的工作,回国加入了华大基因,组建了华大农业基因组平台。多年来,他在主持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等多个大型科研项目,并在谷子和玉米基因组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
今年三月份,华大农业集团在深圳大鹏新区成立,标志着华大集团的农业进入规模产业化的阶段。到目前为止,华大农业做出了一系列利用全基因分子标记辅助技术快速选育新品种的成功案例,如水稻,小米,羊,石斑鱼,大豆,棉花等。团队主导或合作完成了测序全球2/3和农业相关的物种,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数据库,开发了高通量基因分型的技术平台,搭建了全基因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平台,打通了的各个技术环节,并有成功案例向育种学家展示,如杂交小米母本材料的快速改良,重要水稻株系的快速改良、动物新品系的选育。
张耕耘透露,未来华大基因会瞄准精准营养,逐步向市场推出近年来开发的产品,。比如,通过手工克隆技术培养的青山羊,华大水产养殖的食用鱼和观赏鱼,在新疆大规模种植的华大小米,以及开发的小米深加工产品,小米面条、婴儿辅食等,华大循环经济公司还从南美引进印加果,在老挝实现规模化种植,在华大可以买到印加果系列护肤品。
未来会走平台模式
张耕耘在本届研讨会上发言时提醒大家,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速度是过去10年的百倍、千倍,并不亚于似乎更受公众关注的IT领域。“技术发展实在太快了,如果你仅仅是依靠学校把正在发展的东西整理理解清楚,再教给学生,我说打住,这不可能的。” 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外,如果能够本身成为一个资源共享和整合的平台,给学术、产业、公司创造碰撞和交流的机会,那将是一个更好的发展方式。
生物科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多元化,专业的科学研发人才、市场人才、管理人才同等重要。从企业生产来看,比如很多产品,其实它本身是很好的产品,但是在市场上没有运作好,产品就垮掉了。一旦产品被做烂掉,把它重新做好是很艰难的。
华大基因未来的定位是打造一个平台,采用一个开放的方式,将自己的技术提供给科研机构和小公司使用,同时与互联网云计算机构合作,把其他相关的组织机构也联系起来。在商业布局方面,10月26日,生鲜B2C电商平台味道网宣布,华大农业准备投资味道网5000万人民币。据介绍,华大农业的此番投资旨在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完善集团业务布局。
被问到有什么具体规划的时候,张耕耘谦虚地说,“我们也还正在探索,可能要多向你们(商学院)请教。”
科技发展不可被阻挡
人类基因测序也在快速发展。苹果公司的前CEO乔布斯,曾花费近百万美元购买一套基因测序服务,而现在华大基因提供一整套的测序服务是3000到5000美元。张耕耘透露,在3年以内,华大基因可以把价钱降到6000元人民币。基因测序的突破有助于攻破人类的疑难杂症,使精准医疗成为可能。
关于个人是否能接受基因测序技术,张耕耘认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任何技术进步都有可能引起一系列的法律上和道德上的讨论,即使是发展多年的信息技术同样也是双刃剑,比如个人隐私泄露的问题。
目前对基因测序最大的质疑可能是,这个技术会不会导致人为的“优胜劣汰”。张耕耘回应道“首先,技术还没有普及到孩子一出生就进行基因组测序的程度。其次,基因不见得能决定个人的发展。基因不完全是生物性状的决定因素,后天的生活环境影响同样非常重要,个人发展还和社会因素有关,机缘巧合也会影响个人发展。” 他相信科学的发展是没办法被阻挡的,相应的规则和社会观念有必要跟上进度。
(撰文:杨媛媛,编辑: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