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游学Day12丨与中国驻英媒体座谈,分享新闻感悟

 
  在感动和不舍中,我们迎来了短暂游学的最后一天。周五,财经传媒工作坊的同学们在泰晤士河畔的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伦敦办事处“凤凰之家”,与中国驻英媒体前辈们进行了热烈讨论。我们很荣幸邀请到新华社伦敦分社社长顾震球、中国新闻社英国分社社长张平、央视驻英国记者孔琳琳、《金融时报》英国首席记者宋金明、《中国新闻周刊》英文版总编辑陈时荣为我们讲述他们的职业经验和人生感悟。谆谆教诲,感动和温暖着我们这群年轻的准媒体人。
 
 

  以下为五位老师的座谈分享整理:

  一、新华社伦敦分社社长顾震球   

  顾震球老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新华社及新华社伦敦分社的光荣历史,新华社是“新华通讯社”的简称,其前身是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之后跟随党中央到陕北,1937年在延安改名为新华通讯社。新华社在海外共有180个分支机构,发稿量巨大,能够用中文、英文、法文等8种文字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各类新闻和经济信息产品,覆盖图文、视频、多媒体等不同的报道形式。伦敦分社于1947年成立,是新华社最早的海外分社之一。新华社的发展也是中国进步的一个缩影,从最初的几名海外记者到今天遍布全球的驻外媒体团队,新华社海外分社的成长见证了中国的发展。

  顾老师谈到当前的新闻业时说道,在现今的全球化时代,新闻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首先,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的界限日益模糊。在中国发展速度快且国际影响力巨大的背景下,任何国内新闻可能都会成为国际新闻。同时,随着中国不断走向海外,“one size for all”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此国际新闻的报道也要尊重文化差异,符合新闻的“接近性”要求。第三,新闻分工领域的严格限制也已经被打破了,以前说的跑新闻要分口,但现在政治经济文化都混合在一起,不一定某条新闻就只属于单一的某一领域。因此,新闻记者应该是“杂家”,什么东西都要懂一点。

  顾老师同时强调,在同学们的学习阶段,也要努力把自己往“专家”方向培养,新闻理论和实践都要学习。理论学习方面,中外新闻中,比较好的作品都要去阅读。新闻是用事实说话,在事实的选取、编排中就会有新闻价值的体现,新闻事实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就体现了报道的价值取向。同时,新闻工作也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以新华社对其记者的要求为例,既有要能从事一般新闻报道的普遍性,又有通讯社记者要求的特殊性,调查研究是新华社记者的看家本领。作为媒体界的年轻一代,需要知道自己所站的位置和肩上的担子。如果将来作为某家媒体的记者参加大型记者招待会,将会与许多同行几乎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几百个记者在报道同一个事件的时候,怎样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再通过结合背景材料来进行新闻事实的选取和报道。

  同样,不管将来从事什么领域的工作,所提供的核心的东西仍然是内容,而你的内容里面其实就体现了你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和你的新闻价值。在当前强调“内容为王”的时代,不是靠标题来吸引眼球,所以要一开始把基础知识打牢,养成一种习惯,多听多看多动脑。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是记者,未来你们的同行不一定是像现在的新闻同行。例如抖音、秒拍上的内容生产者都会来加入竞争,因此作为未来的准媒体人,应该要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努力变成真正的“凤凰”。

  二、《金融时报》英国首席记者宋金明

  来自《金融时报》(Financial News)的宋金明老师先带着大家回顾了《金融时报》的发展轨迹。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国家领导人认为国内需要一家媒体主攻金融领域的报道,因此在1987年5月《金融时报》应运而生。

  而英国近几年来一直有大事发生,从2014年苏格兰独立公投到英国大选,再到脱欧公投。作为一名记者,该如何看待这些已经真实发生的、甚至能够改变历史的重要事件?宋老师以自己多年在日本和英国的驻外经历为例,强调做一名好记者最重要的是眼光和格局,而格局靠不断从实践中总结而来,从对这个世界有足够深刻的理解和判断而来。“做一名好记者难,做一名好的驻外财经类记者更难。要外语好、懂财经、懂新闻,现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爆炸,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虽然不能停止终身学习,但要趁着20多岁把基础打牢才是王道。” 

  三、央视驻英国记者孔琳琳

  孔琳琳老师用“历史”一词来形容她眼中新闻的本质。孔老师驻英已经七年,她讲述道自己刚抵达英国时,还只是单纯用中国人视角来观察一个新的国家,直到在一点一滴的新闻实践中,才慢慢地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未来要到哪里去。孔老师讲到自己之前在牛津、剑桥的采访的时候,一位来自印度的学者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在西方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话语叙事之中,都是因为英国、美国等国家的付出和牺牲才取得了胜利,因为这是符合他们价值观的叙事,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并没有被国际社会所认可。而这位学者在自己的书中研究了中国人对二战的贡献,在西方的研究中,这是很难得的视角。

  孔老师同样也强调道:“新闻特别需要实践。只要张开眼睛看世界,密切关注历史和现实,就很容易预测明天能发生什么事。记者的个人的努力也是可以做很多工作的。”在来英国之前,孔老师在印度也有过六年的驻外经历,期间印度人对本民族的自豪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在我们在学习西方的过程和道路上,孔老师认为也要学会以自己为主去学习,而不是盲目的崇拜,要学会从世界不同的坐标、不同的维度看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未来,而不是用社交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各色消息来定义它们,也许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孔老师最后寄语大家:“从国家发展的层面来说,当前中国的年轻人是最有机遇的,这既是个人机遇也是国家机遇。而作为一名记者,当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职业的时候,工作其实也会是一团糟的,但当我们看清了自己的职业,了解了自己的使命的时候,就会干出一番事业来。你们学习的财经传媒专业,日后可能是要和世界上最富有、最有野心的人去对话的。希望你们独立思考、保持清醒,未来能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中国新闻周刊》英文版总编辑陈时荣

 

  《中国新闻周刊》英文版总编辑陈时荣老师开场就为同学们抛出了两个热点财经新闻的问题希望同学们思考,一是特朗普公开威胁退出WTO,一是可口可乐收购全球著名咖啡品牌Costa。陈老师认为,在当前的新媒体和碎片化的媒体环境中,可以以A(accuracy)/I(immediateness)/R(relevance)三个字母来概括新闻的价值,在除了关注传统的5W之外,还要多问so what。作为记者,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communicator,而且做财经媒体尤其需要以事实说话,因此记者必须要保持自己的敏感性,对社会大趋势、不同的语言、新闻的受众和传播载体都要保持敏感。

  五、中国新闻社英国分社社长张平

  中国新闻社英国分社社长张平老师从停留在距离“凤凰之家”不远的泰晤士河边格林威治的卡蒂萨克号(cutty sark)号帆船讲起近代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历史渊源,卡蒂萨克号是来往于欧亚大陆进行茶叶运输的快船中唯一留存下来的原船,而与此相关的中国所命名的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在英国的历史叙述中则是“中英茶叶战争”,从其中可以看出其实从不同的历史维度去叙述,就可以看到不同的视角,而这样的视角这对于丰富同学们的成长经历可能是有很大帮助的。

  接着,张老师简要回顾了中国新闻社的发展历史,讲述了其对外宣传的重要职能,同时结合英国分社今年亲历的哈里王子大婚、霍金去世的新闻报道实践分享了自己的从业故事。在讲述选择报道霍金去世这一新闻的视角时,张老师着重强调了选取能打动受众的新闻点的重要性,当时中新社英国分社的记者敏锐地发现了在霍金生前的办公室壁炉墙面的右上方纵向书写着4个中国书法字“人去留影”,并以此为切入点让读者了解到了霍金生前3次访问中国,关注中国的科学进步,开设微博与中国平民进行科普交流等“中国故事”,张老师认为,在选择这一报道视角时,其间也蕴含了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的使命的担当,也是中国媒体在进行对外交流时能够引发更广泛关注的视角,是好新闻所必备的。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针对所关心的女性新闻从业者的工作环境问题,驻外媒体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在驻外活动中建立人脉、突发新闻现场报道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各位老师也一一给予了充满经验与洞见的专业解答。

  随着本次交流的结束,本次未来媒体的英国财经传媒工作坊行程也落下了帷幕,参与的同学们收获颇丰,期待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道路上,同学们能努力成为更加优秀的媒体人!

  最后,附上活动结束后老师同学们的合影留念。

  感谢大家这段时间来对未来媒体英国财经传媒工作坊的关注,敬请期待工作坊接下来的视频回顾报道~

 

文字:周美霖、杨滟预

指导老师:孟婧、余树彬

编辑:都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