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Day11|立场鲜明的《经济学人》和数据至上的彭博社
8月30日,财经传媒工作坊的同学们参访了位于伦敦的《经济学人》和彭博社。下面我们将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带您走进这两家世界顶级财经媒体。
“to take part in a severe contest between intelligence, which presses forward, and an unworthy, timid ignorance obstructing our progress.” 作为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创刊宗旨,这句话被印在每一期《经济学人》杂志的目录页上。这是在此次访谈中所感受最为深切的,我们钦佩于经济学人对于媒体报道的态度,同时也向其所承担的使命致以敬意。自1843年创刊至今,经济学人始终保持这一独特的姿态,以其世界一流的见解和严谨的分析而备受读者的青睐。作为一家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性媒体,经济学人目前覆盖了美国、美洲、亚洲、欧洲、中东/非洲以及英国等世界性区域及国家,主要关注政治、商业、金融等领域,同时每期也有一至两篇针对科技和艺术的报导。不同于其它出版物,它的文章都是匿名发表。对《经济学人》来说,集体的声音和特性远比单个记者的个人身份更加重要。每周,《经济学人》都会被全球200多个国家超过400万的读者阅读,其全球订阅量近150万份。《经济学人》被认可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商业期刊之一。
一、世界需要更多的了解中国
此次与我们对话的嘉宾是经济学人中国版的负责人James Miles。其本人在北京工作近12年,具有丰富的报道中国的经验。谈及经济学人中国版,James告诉我们伴随近几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声音。因此,2012年中国专栏从原先的亚洲版中脱离而出,在70年后成为自美国以来的另一个独立的国家专栏。同时,James还介绍到经济学人中国专栏目前设有北京、上海两个分部,主要聚焦中国大陆的政治领域,同时还有覆盖关于香港、澳门的相关新闻报道。他说:“中国版的开辟实际上是富有争议的,因为亚洲已经和中国密不可分…但是中国拥有大量重要的新闻故事,中国的经济增长如此的迅猛,不管如何,世界需要更多的了解中国。”
二、鲜明的媒体立场,自由开放的态度
众所周知,《经济学人》最值得称道的是其鲜明的媒体立场,正如开篇所说,这是他们的态度以及使命。通过此次访谈,更是加深了我们对这家媒体的这一感受。谈及媒体的立场选择,James这样说道:“我们的态度非常明确,我们始终支持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以脱欧为例,经济学人坚定地站在脱欧将会有害于英国发展的立场上,离开了欧盟的支持,英国需要寻找其他的值得信赖的贸易伙伴,这无疑是舍近求远。但同时,James又谈到:“关于立场,这是一个很难讨论的话题,每个媒体都有各自的属性,BBC想竭力保持中立,我们也想保持,但是非常难…我们一直以来就保持自由开放的态度,每个媒体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立场。Daily Telegraph支持脱欧,Guardians试图涉及各方意见。事实上,经济学人花了很大的努力在线上平台保持自身自由开放的态度,尝试提出不同的观点,包括线上的辩论、演讲等,利用平台展示多元的价值观,相互讨论、辩驳。”


三、外媒眼中的中国新闻环境
当回顾自己在中国从事媒体工作的时候,James表现出些许沮丧。他表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外媒体记者在中国感受到了严格的管制,每当去往较为偏远的地区经常会遭受到当地警察的驱逐。但从另一方面看,他也肯定中国的新闻环境仍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他感受到了20年间中国新闻环境的变化,包括有教师、学者、政府职员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愿意去说出自己的故事,在管制方面也有所宽松,各个地方采访工作也不再如以往一般艰难。
四、关于杂志的未来
访谈最后,James为我们简单介绍了《经济学人》当前的状况。《经济学人》是一本周更的杂志,至于选择周更的原因,James告诉我们因为每天都会有新的故事发生,而《经济学人》杂志更多的选择关注最为重大的事件,其他更多的内容将为在线上平台进行报道。尽管唱衰纸媒的声音日益壮大,传统媒体环境的确对于杂志来说越来越难,但是就目前来说《经济学人》的销量仍然保持一定增长,当前最大的市场是北美,尤其是美国。James认为“最大的原因在于每周的《经济学人》选择了一周内最为重要的话题,很多人到了周末会选择读杂志,他们不太想了解所有的事情,但是会想知道一周里最重要的事情。”
最后,谈一点我们对于经济学人的感受:《经济学人》对世界的看法、报道风格和整体理念是独立的,尽管立场鲜明,甚至有时是不敬的,但是从不空口无凭,字里行间始终秉持着专业主义的精神。它是国际性的,它强调政治与商业之间的联系,它尊重发言权,每个人的声音都能够得到期待、倾听和尊重。让我们再次审视开篇的那句话“to take part in a severe contest between intelligence, which presses forward, and an unworthy, timid ignorance obstructing our progress.”您是否有了新的体会?
同学们在座谈上跟《经济学人》的记者编辑们探讨了很多问题,被他们的专业主义精神所折服。而彭博社又是另一番景象,全面、及时、精准的数据终端和高大上、人性化的办公环境让同学们赞叹连连。
彭博新闻社(Bloomberg News)成立于1981年,在全球拥有约130家新闻分社和约2,000名新闻专业人员。彭博社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服务供应商,其数据终端系统“彭博专业服务”可以帮助客户查阅和分析实时的金融市场数据,并进行交易。使用该数据终端的客户遍布全球,包括交易员、投行、美联储、美国其他官方机构以及全球各大央行等。该终端年费为2万美元,全球315000个用户每年为彭博贡献79亿美元的收入。




最后附上同学们认真听讲的照片,这位美丽的客服小姐姐不仅满怀自豪的为大家介绍自己工作的地方,还为大家现场演示了如何使用彭博终端哦~
文字:孙晨亮,戴安娜
图片:桑隽漾
指导老师:孟婧,余树彬
编辑:都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