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AI 驱动的城市与数字经济发展论坛暨北大汇丰智库分论坛举行
2025-11-04 10:37:24 来源:世界数字城市大会
10月29日,“2025 AI 驱动的城市与数字经济发展论坛暨北大汇丰智库分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举行。本次论坛由北大汇丰智库、深圳市智慧城市产业协会、深圳市安全防范行业协会联合主办,CPS中安网承办,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研究院、深圳市中安无人系统研究院支持。


会议现场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任颋,世界数字城市大会秘书长、深圳市智慧城市产业协会执行会长杨鹏,北大汇丰商学院副教授、北大汇丰智库秘书长岑维,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深圳)、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张少标,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讲席教授、低空经济研究院署理院长杨柳青,马来西亚无人机发展协会(MUDA)主席、世界无人机联合会-马来西亚分会主席拿督郑楗文,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教授谷一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浩然,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智能金融前沿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健宗,腾讯云南区解决方案总经理蔡鹏,中科大网安学院副研究员、广东省公共服务供给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黄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执行主任、高层管理培训(EDP)项目副主任张坤,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空天科技学院教授、副院长陈波,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中安无人系统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锐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低空经济专委会主任蔡银寅,顺丰科技产业数字化负责人林国强等。

从左至右:任颋、杨鹏、岑维
任颋和杨鹏先后致辞。
任颋表示,北大汇丰商学院充分发挥智库的跨学科优势,聚焦AI与数字经济前沿,共同探索数字经济的未来之路,携手共建更加美好智能高效的城市,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他指出,学院未来将继续深耕人工智能治理、数据要素市场化等核心方向,致力于成为区域在数字时代创新策源与路径探索的关键力量。
杨鹏表示我们正处在一个波澜壮阔的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深刻重构经济发展模式、重塑城市治理格局、再造社会生活形态。为此,我们应秉持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变革,积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良性创新生态。

从左至右:张少标、杨柳青、拿督郑楗文
在主旨演讲环节,嘉宾就“AI作为核心驱动力的城市系统重构”、“AI赋能与城市新场景的深度融合”等议题做了分享。
张少标在题为《数智技术赋能城市安全发展:深圳的探索与实践》的演讲中表示,目前深圳正通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智能感知网络,深度融合AI与大数据技术,实现城市风险的动态监测、智能预警与高效处置。这一实践显著提升了城市安全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为构建韧性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深圳经验”。
杨柳青在题为《多学科融合助力立体智联交通》的演讲中表示,发展立体智联交通必须突破学科壁垒,通过融合人工智能、通信感知、交通工程与社会管理等多学科智慧,系统性解决低空飞行系统的技术验证、空域管理和公众接受度等核心问题,为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城市三维交通网络提供全面支撑。
拿督郑楗文围绕“马来西亚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经济发展”做了分享,他表示,当前天空正成为智慧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马来西亚将通过建立统一空域管理平台,整合无人机物流、巡检等应用场景,构建完整的无人机产业生态,以此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岑维主持开幕式及主旨演讲。
在圆桌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AI基础设施互联》与《城市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圈落地路径》展开深度研讨与交流。

“圆桌论坛一”现场
“圆桌论坛一”由谷一桢主持,来自城市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和AI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就AI发展模式差异、数据标准化与互联、算力互联的技术瓶颈、国产芯片技术突破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
张浩然对比中日AI发展模式,认为国内智慧城市建设陷入求快易忽视数据标准化的困局,而日本更重逻辑与标准化;建议数据互联不必追求统一接口,应多元适配需求,避免盲目追求算力规模,而忽视实际应用价值。
王健宗回顾算力互联历程,认为当前核心卡点是在国产芯片生态不完善、调度框架未融合上,并强调技术突破是基础,需解决异构GPU适配、国产芯片产能及网络基础设施问题,否则互联难落地,商业模式需建立在技术成熟之上。
蔡鹏指出算网互联本质是商业模式的供需匹配,当前存量算力需求未充分释放,国产化替代是关键。他建议,国家可通过补贴政策对冲国产化成本,并由国资平台承担调度任务,以化解初期的市场摩擦,最终实现跨区域算力的高效调配。
黄虎认为制度与场景开放是主要制约,呼吁政府提供应用场景与补贴,打破区域壁垒,促进跨城协作与生态构建。

“圆桌论坛二”现场
“圆桌论坛二”由张坤主持,来自空域管理、产业生态和标准化、气象保障体系、物流商业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了如何构建协同高效的城市低空产业生态圈、如何推动其规模化与商业化落地等问题。
陈波认为低空经济发展需构建完善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如空域管理、飞行服务平台),并呼吁推动空域资源资产化,以形成可持续的商业闭环,助力产业生态落地。
陈锐辉强调低空经济是高度应用导向的产业,需与城市特色经济深度融合。他提出应通过跨域协同(如无人机、无人车、机器人联动)和标准共建推动生态发展,并注重体系化输出。此外,他还指出当前低空经济面临人才短缺问题,需加强多层次人才培养,以支撑产业规模化落地。
蔡银寅聚焦气象服务在低空经济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传统气象体系难以满足低空飞行精细化需求。他主张构建全新的低空气象基础设施,实现全天候数据感知与反馈,并推动管理逻辑从“风险管理”向“效率管理”转变,将气象转化为可优化飞行效能的资源,为低空运营提供核心保障。
林国强从企业实践角度出发,指出低空经济落地面临政策、技术和产业融合度低三大挑战。他提出需通过“无人体系协同”(无人机+无人车+接驳柜)实现商业闭环,并建议国企先行示范,牵引民企跟进,以推动产业深度融合与规模化应用。

合影留念
本次论坛获得了广泛关注,与会各方积极探讨 AI 技术赋能城市与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数字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