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戴天宇、岑维:从货币本质看“数字货币”

2020-04-17 00:00:00


  2008年以来,在区块链技术的助推下,以比特币(Bitcoin)、莱特币(Litecoin)、以太坊(ETH)为代表的“数字货币”不断涌现,颠覆了传统经济学对货币的理解,有关的争论持续升温,其中的焦点问题是:“数字货币究竟是不是货币?”

  要想弄清这一问题,先得回答“什么是货币?”然而,一直忙于前沿研究的金融学,对学科的这一基础问题始终未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甚至还出现了“Money is What Money Does”的滑稽定义。

  货币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是整个金融学乃至经济学的“始基”。哈里·约翰逊认为:如果不能准确理解与定义货币,那么货币经济学纯属无稽之谈。事实上,这一结论也适用于经济学所有的研究领域。

  关于“货币的本质”,货币金属论与货币名目论争论了百年,但细究起来不难发现,二者其实都绕不开另一个核心概念——“价值”。货币金属论直接建基于金属自身的价值,货币名目论中的债务说、信用说等同样与“价值”紧密关联,债务需要用一定量的价值来偿还,而信用的首要考量,也是对方手上掌握的、可用于偿付的价值总量,而非什么诚信或信任,有无能力偿付是第一位的,有无意愿偿付是第二位的,有“钱”未必有信用,但没“钱”一定没信用,从企业信用到国家信用,尽皆如此。可见,信用的基础依然是价值!

1. 货币:商品价值的纯粹形态

  货币,是价值的纯粹形态,与商品——价值的实物形态,既对立又统一,这便是货币的实质。

  事物的本质存在于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要想揭示货币本质,一方面,需要把握货币与商品的对立统一关系;另一方面,还需考察货币自身的进化,也即各种历史形态——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纸币Ⅰ)、信用货币(纸币Ⅱ)与电子货币之间的迭代关系。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交换双方在供需匹配和时空同步上的矛盾,将“物—物”交换分解为“物—币”和“币—物”两个过程。但无论物物交换,还是物币交换或币物交换,都须遵循同一原则——等价交换,交换双方要有等量的价值。那么,货币的价值来自于哪儿?

  货币最初也是商品,如贝、珠、玉、帛等,自身有着实实在在的价值,才能以自身价值与其他商品等价交换,并在交换中去度量其他商品的价值,而与此无关的属性、功能和用途都在交换中被作为杂质过滤掉了。因此,固定充当通用交换物的货币,就是作为纯粹价值的晶体而存在,并随着历史演进而不断地纯化,将残留于其上的的一切自然痕迹逐步抹去。

  首先是货币材质的纯化,即从贝、珠、玉、帛等币材固定为金属,并使得金属货币成为主导。这种固化不是随意的,需要选择适于承载和保护内在价值晶体的物质外壳,即币材自身的价值状况应当满足:

(1)币材承载的价值应当密度极高,便于携带;

(2)币材承载的价值应当分布均匀,容易等分;

(3)币材承载的价值应当不易受有形折旧影响;

(4)币材承载的价值应当不易受无形折旧影响,社会再生产条件应当长期保持稳定。

  由于金银天然具有上述特性,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但社会再生产条件长期稳定的要求,固然保证了金银货币的币值稳定,同时也制约了金银产量的快速增加,最终因满足不了日益庞大的社会交易规模需要而不得不放弃,这也是金银充当货币的历史宿命。

  其次是货币形式的纯化,并导致代用货币的出现,即金银代用券——纸币Ⅰ。作为货币的金银只是自身坚硬外壳下内在价值的代表,自然可以换用轻便的纸质凭证来代表,这便是纸币Ⅰ。“纸币是惊天动地的发现”,因为纸币Ⅰ第一次将价值与物质外壳相分离,第一次将纯粹价值形态与实物价值形态相分离,虽然指代的还是金银价值。

  再次是货币内容的纯化,并导致信用货币的出现,即从纸币Ⅰ过渡到纸币Ⅱ。虽然还是那张纸,但纸币Ⅰ代表的是具象的金银价值,纸币Ⅱ指向的则是抽象的纯粹价值——发钞银行手上所掌控的全部价值,包括政府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价值,作为货币的价值储备,并构成发钞银行的信用。当这一纯化过程痛苦地完成后,像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时那样,货币也就彻底割断了与金银等实物价值形态之间的最后一丝联系,直接立足于不带任何自然痕迹的纯粹价值。

  接下来,又是一次货币形式的纯化,即电子货币。电子货币只是一组数字,但和纸币Ⅱ一样,不是空的价值符号,而是实的价值凭证,代表着发钞银行掌控的价值量。电子货币是纯粹价值最直白的表达,如果说纸币Ⅱ还保留一个物的外形,电子货币干脆连物的外形也不需要了,只是一种完全纯净的价值形态,除了价值,什么杂质也不含有。

  货币出现后,在与商品无时无刻、无边无垠的互动中,深深嵌入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并在高度活跃的运动中逐步演化出现金、存款、借款等各种形态,其运动形式逐渐不同于一般商品运动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轨迹,进而崛起为一种不完全依赖于真实商品运动而相对独立的纯粹价值运动,人类通往金融新世界的大门就此开启。

2. 信用货币的价值含量与发行

  法定信用货币,其信用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钞银行(如中央银行)所掌控的价值量,而不是法律或刺刀,“刺刀尖碰上了尖锐的经济问题,就会变得像软绵绵的灯芯一样”。法定信用货币可以没有任何含金量,却要有确凿的、稳定的、十足的价值含量,由此不难得到法定信用货币发行所需遵循的两个约束性条件。

  约束条件Ⅰ:法定信用货币发行量须与货币发行当局所能掌控的资产价值总量相称,单位货币的价值含量不能小于其面值。

  也就是说,在同一货币计量单位下,信用货币发行总量不能大于中央银行所能掌控的资产价值总量,包括中央银行已有的总资产以及新发行货币所形成的新资产,必要时,政府手上掌握的可变现的国有资产及预期的财政收入也能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

  要满足这一约束条件,其实并不困难。如果中央银行与政府财政完全隔离,则中央银行只需确保自身资产安全,只要净资产不为负,再多的货币发行,再多的负债,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也只会同步形成等量的资产,货币发行越多,中央银行拥有的资产就越多,货币发行总量与资产价值总量始终是相称的,货币面值与其价值含量始终是相称的,因而这一约束条件是天然满足的,表面上看,纸币也就与价值毫无关系,这也是货币名目论、币价法定说、纸币契约论等说法产生错觉的由来,这些说法都忽视了法定信用货币与中央银行掌握的资产价值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如果中央银行与政府财政没有隔离,则须确保中央银行对政府的债权安全。换言之,如果政府没有足够可变现的国有资产,就要确保没有长期财政赤字,不会拖累中央银行的资产安全,否则,已发行的货币还未流通就会发生贬值,直至贬值到与中央银行所能掌控的资产价值总量相称,即会出现第一类通货膨胀——信用不足型通货膨胀。

  现实中,防止第一类通货膨胀的简便办法,就是严守中央银行的经济独立,严保中央银行的资产安全。如能做到这一点,信用货币的价值含量是固定的,一元纸币背后对应的就是一元的中央银行资产。

  约束条件Ⅱ:法定信用货币发行量须与社会商品交易总额相称,不能超出其弹性吸纳范围。

  货币发行总量经货币乘数放大后,可以超出流通中所需的货币总量,但超出范围有限,一旦弹性吸纳范围也被突破,还是会造成货币超发,纸币贬值,即出现第二类通货膨胀——货币超发型通货膨胀。

  现实中,防止第二类通货膨胀的简便办法,就是严守中央银行的经济发行,只为满足社会交易需要而发行货币。

  现代中央银行很少违反第一约束条件,很少遵守第二约束条件,在此背景下,信用货币自身的价值已经不是问题了,信用货币的供求关系才是问题,更进一步地说,信用货币的需求数量才是主要问题。如此一来,主张“货币没有价值”、“价格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的货币数量论及其高足现代货币学派便可以放心大胆地著书立说了。

3. 结论

  综上,货币是商品价值的纯粹形态,或自身有价值,如金银币;或为价值凭证,如法定纸币,代表发钞银行所掌控的资产价值。有无确凿的、稳定的、十足的价值含量,是判断货币属性的重要依据。

  据此,可以将时下的“数字货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比特币为代表,无特定的发行机构,同时自身具有价值,即社会再生产条件下“生产一个比特币耗费的电力成本”,在线上可以换取任何商品,与线下的金银币没有任何区别。比特币就是货币,一种可在特定范围内流通的货币。至于是否被政府认可,有无国家信用背书,只是法定与非法定的区别,不是货币与非货币的认定依据,而比特币的缺陷,如数量规模有限,流通范围有限,也不是否定其货币属性的理由。

  另一类,则是以QQ币为代表,有特定的发行机构,自身不具有价值,同时,发行所得也会被发行机构挪作他用,而不是像中央银行那样严格遵守发行约束条件和资产价值保护,这一类“数字货币”,背后没有确凿的、稳定的、十足的资产价值支撑,不是真正的货币。

作者: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戴天宇 岑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