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引领“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2020-11-16 00:00:00
粤港澳大湾区是连接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引领国内双向开放的地方,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域,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区域。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大湾区如何践行新发展战略理念,推动更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建设?
日前,广东海丝研究院邀请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教授撰文,探讨如何理解“双循环”,以及未来如何实行“双循环”战略。
海闻 丨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汇丰商学院院长
最近比较热门的是“双循环”,我想谈谈对“双循环”的理解。
首先介绍一下“双循环”政策的出台背景。
当前,影响中国经济的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疫情的爆发直接影响中国经济,但这个问题现在并不是特别大了。
二是美国特别是最近几年来中美关系的恶化,当然其中有一系列的原因,有经济利益的冲突、有经济体制的冲突、有国际地位的竞争、有美国国内政治的原因等,这次疫情实际上又加剧了中美关系的恶化。疫情和中美关系恶化这两方面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衰退。
三是世界经济的衰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今年整个全球的经济增长应该是负的,保护主义、反全球化甚至大家都希望能够建立自己的体系的思潮也妨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国际政治经济对中国的贸易投资有很多不利的影响,包括各个国家的利益集团,如特朗普老说中国偷走了他们的工作,其他一些国家也都宣传因为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让他们失去了工作机会。
当然,本身因为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对美国原有的超级大国的地位提出了挑战。疫情的爆发使得民粹主义自给自足的理论越来越蔓延,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提出我们目前的形势仍然是复杂严峻、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比较大,所以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怎么理解中央“双循环”战略部署?
首先我认为逻辑应该是这样的:“双循环”的提出是面对当前国际形势的一个务实的策略之举,也就是说当国际上遇到一些挑战时,我们仍然要积极发展。
同时,我们国内也具备了能为继续拉动经济发展的条件,所以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为什么是国内循环为主。
最近看一些舆论或者感觉好像又要回到我们自力更生、完全建立自己的体系、要靠自己的经济体系的感觉,中央一再提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等于要放弃国际经贸合作。
我们要怎么样更进一步地开展国际合作,来引领、来充实“双循环”?
首先应当清醒地认识全球化的驻足是一些暂时的因素,今年的疫情加速了这种趋势,但应该意识到它是暂时的,它有一定的经济规律,这个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因素继续存在。
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利益的驱动。因为资源的全球配置是一定都带来好处的,不要认为什么事情都必须自己干。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哪儿的资源更加有效、更加便宜,我们就要充分地去利用哪儿的资源。
所以说从经济利益来说,(利益)仍然是驱动各个国家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说我们要放弃这个,那么谁继续坚持这样一种合作,谁就能够得到更大的利益。
二是科技的推动,科技的推动使国际交流更加便利。不像100年前,国际交流有很多技术上的障碍,现在数据时代,我们的通信合作非常便利。
三是产业链分工。现今世界,产业链的分工也不可能完全由一个国家来完成。
所以说,还是要坚定地相信全球化、国际合作能够使大家都得到互利共赢的结果这样一个大趋势,而不要因为遇到一些暂时的困难而失去最重要的方向。
单纯的国内大循环有没有可能?
我们也做了一些讨论,比如说中美真的脱钩,不要认为对美国是一个损失、对世界是一个损失,同样对中国也会带来问题和挑战。
我们每年在国际上要出口大量的产品,如果这些产品要带回自己的市场,或者创造一个新的市场,能不能承接我们这样的制造能力?并不是说我们的制造业能力完全可以由市场来消化。
另外,科研是完全靠自力更生还是继续保持与各国之间的技术合作?
中国是有足够的市场、人才和能力,但是如果说我们把自己的门关起来,光自己搞,有卡脖子的问题,同时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利益共赢的科技合作,比如说我们和美国,可能有最根本的国际政治地位之争,但和其他国家仍然要加强合作。
我们自己能干,但千万不要忘记了我们自己闭关自守的过程。我们是可以活下来,但是怎么能够让一个国家活得更好?千万不要忽视了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给我们的技术创新所带来的能力和动力。
同样,也不要认为我们国家可以生产所有的消费品。
一个国家特别是工业品,不仅仅是满足生活的最低需要,中国进入了中等收人国家以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所以说消费品的高质量和多样性也是高级合作、改革开放的需要。
同样,在原材料的多样性和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也应该继续发挥。
所以说,当我们理解“双循环”时,我们千万不能理解为分裂的两个循环,而本身应该以国内的循环更进一步去促进国际循环,同时以国际循环进一步提升国内循环的质量。
未来怎么实行“双循环”的战略?
我们不是被动地要退回到国内的完全靠自己的资源整合来推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同时我觉得我们的国际合作恰恰是发展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带一路”肯定是我们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不仅是“一带一路”,除了美国以外,现在我们和所有其他国家都要加强合作,当然也不排除和美国继续(合作),我们不怕事,但同时我们也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发挥智慧来解决中美之间的冲突。
至少正如毛主席所说,一定要把一小撮人孤立起来,而不能与世界为敌。
在新阶段的国际合作包括“一带一路”,其实“一带一路”的出发点不仅仅是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个高度必须要有。
其实我觉得在未来的国际合作中有两个关键词:
一是规则,二是共享。
什么叫规则?
我们初创的时候,本身有很多不规则的行为,这是众所周知的,企业发展也是一样。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你就要有社会责任,你就要在一个规则下来发展。
只有这样,你才能赢得国际的尊重。所以说我们应该在下一步的开放中更广泛地进行市场开放,不断地降低贸易和投资的壁垒。
这里有一个词非常重要,就是对等。
我们以前经常翻译成“互利共赢”,互利共赢是没错的,但必须是在规则对等下的互利共赢,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
比如说关税,发达国家对我们的关税平均是3%,我们目前的关税是6%。
本来人家并不很在乎你,2001年我们加入世贸组织时,我们是以改革的身份进入世贸组织的,所以我们还保留了很多特殊的政策,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客观上来说也是这样一个问题,当你弱的时候人家不太在乎你,但是当你越来越强的时候,人家就要千方百计地找你毛病,规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他要看你是否遵守规则。
就像游泳运动员,一开始如果说你吃药,人家不在乎,反正你游在后面。但是你游到前面,当了冠军了,人家就要千方百计地查你到底有没有违反规则,所以这是作为一个强者、胜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否则你不可能成为强者、胜者。
所以我觉得未来的开放,从企业层面、国家层面,要越来越强调规则下的互利共赢。
同时,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责任、对世界的社会责任。一个国家和企业一样,开始发展时可能注重的是自身的发展,但到了一定时候,你就要对社会有责任。
中国已经到了构建人类的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要树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世界引领者时,我们就要有社会责任,这就是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我们怎么能够赢得世界的尊重?我们怎么能够团结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理解、支持中国的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还有一个是共享。
以企业为例,企业发展初期注重的是自己的发展,发展到一定时候,要注重和别人的分享。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作为这样一个社会,我们如何和其他国家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经验?
总而言之,以国内循环为主并不意味着回到闭关锁国,不仅是因为我们本身改革开放得到发展,我们不能忘了我们的成功是怎么得来的。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负责任的大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和建设者,我们更应该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投资和贸易自由化方面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粤港澳地区本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全球趋于保守、民粹、封闭的环境下,我觉得我们更应该高瞻远瞩,勇往直前,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应该仅仅是中国的繁荣富强,也应该是对世界进步和发展的推动,也只有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崛起才能和平和顺利。
来源:广东海丝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