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肖耿: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中国研究副总裁
2014-12-22 21:57:26
【汇通社讯】2014年12月14日星期日下午一点,在汇丰新大楼703教室,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肖耿教授,肖教授早年在UCLA留学,在世界银行、香港大学、哈佛大学、香港证监会、联合国开发署等很多机构和学校任职,目前担任香港经纶国际经济研究副总裁,也是香港及大陆资本市场的资深研究员。
对于刚刚圆满闭幕的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肖教授认为年会的整体氛围很好,它给年轻人提供了非常好的展现自己研究的平台,在展示自己文章的同时能够与众多同行交流想法,扩大人脉。谈到未来经济学教育的发展方向,肖教授认为要分两个方面考虑:在学术方面,美国更为训练有素,值得我们学习。然而在某些方面,中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经验,在这些方面我们不一定要完全效仿美国,比如在分析案例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在培养学生层面,我们要清楚并非所有的学生毕业后都会去做学术,相当一部分会去政府和企业,所以未来要对教育进行必要的鼓励和创新。
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的学术影响力非常大,学术分量相比其他国家更重,中国高校的顶尖教授也大多拥有海外高学历。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很多毕业生都会去做学术,因为美国培养的博士最后会输送到全世界的高校。然而在国内,这一比例是非常低的,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会聘用海外毕业的博士。从市场需求和供给上来讲,高校毕业生进入国内学术领域的比例不会太高,更多地会进入产业和政府,因此教育体系不能在就业方面误导学生。
随后,肖教授谈到了国内经济学研究在国际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发展与作用。他认为国内存在过分迷信诺贝尔奖和国外顶级期刊杂志的现象,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泡沫。从经济学发展趋势来看,美国经济学往往会混淆工具和目的。美国的很多学术成果并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学术研究不同于经营企业,学术并不会破产,学派观点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有用的。在美国,学术圈之间可以相互批评,宽容的社会体制导致错误的理论也可以存在,这有时候会产生误导,导致泡沫的出现。
同时肖教授也强调,学术上的权威只能在某一学派范围内成立,但不能说某一学派的理论就是完全正确的。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对错往往十分分明,但社会科学则需要实验来验证。社会科学的理论有用与否主要看对社会有没有贡献,是不是提高了老百姓的福利,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对错。
肖耿教授认为经济学实际上是应用科学,是用来解决问题、提高人民生活福利的,并不是简单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经济学是非常先进的。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我国经济学家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然而,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在很多制度方面的问题已经成型,因此多数研究会集中到一些很简化的量化分析上,这暗含着宏观数据结构处于稳定状态的假设。但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不能只针对宏观数据,比如我做的佛山案例。中国地区差异大,动态变化幅度也很大,市场在发挥作用时,地理位置就会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坏账、鬼城和产能过剩等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但我们并不必为这些现象担心,因为目前经济由市场而非政府决定。上述现象在西方经济学中则是不存在的,因为西方经济学不存在巨大的结构性的变化,问题主要存在于宏观。
肖教授认为,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金矿。他告诉我们,要懂得跳出西方经济学的条框,研究要符合中国历史,从整体出发,更要有系统的观点。这其实是非常大的挑战。中国的经济学家一定要跳出西方的条条框框,更多地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如果做到了这些,肖教授认为,国内的经济学研究一定会比西方做得更好。
中国在90年代初实行汇率双轨制,通胀现象很严重。朱总理以美元体系为锚,通过美元稳定了全中国的金融波动,这有利于后期的一系列金融深化。2005年以前,人民币和美元挂钩,因此汇率浮动很小,这给中国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环境。银行和资本市场也相继借鉴了很多海外经验,完成了金融深化。将来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同样要借鉴到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大国体系。现在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很大,可能再过十年会赶超美国,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征和美国不同。中国的经济属于高增长、高回报,这个时候长期利率会比美国高很多。美国目前处于恢复期,属于非常态,这个时候把美国的经验用在中国的新常态(高增长、市场化)上是不合适的。我们现在要考虑的不是完全的照抄照搬,而是要先把目前美国和欧洲的发展现状搞清楚,再去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同时也要有顶层设计,设计出能够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金融架构。中国现在所处的这一阶段是极具挑战性的,肖耿教授希望通过国际金融论坛这一平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研讨解决这一问题。
(撰稿人:刘大路 摄影:郑哲 编辑:田浩男)

图一
对于刚刚圆满闭幕的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肖教授认为年会的整体氛围很好,它给年轻人提供了非常好的展现自己研究的平台,在展示自己文章的同时能够与众多同行交流想法,扩大人脉。谈到未来经济学教育的发展方向,肖教授认为要分两个方面考虑:在学术方面,美国更为训练有素,值得我们学习。然而在某些方面,中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经验,在这些方面我们不一定要完全效仿美国,比如在分析案例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在培养学生层面,我们要清楚并非所有的学生毕业后都会去做学术,相当一部分会去政府和企业,所以未来要对教育进行必要的鼓励和创新。
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的学术影响力非常大,学术分量相比其他国家更重,中国高校的顶尖教授也大多拥有海外高学历。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很多毕业生都会去做学术,因为美国培养的博士最后会输送到全世界的高校。然而在国内,这一比例是非常低的,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会聘用海外毕业的博士。从市场需求和供给上来讲,高校毕业生进入国内学术领域的比例不会太高,更多地会进入产业和政府,因此教育体系不能在就业方面误导学生。
随后,肖教授谈到了国内经济学研究在国际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发展与作用。他认为国内存在过分迷信诺贝尔奖和国外顶级期刊杂志的现象,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泡沫。从经济学发展趋势来看,美国经济学往往会混淆工具和目的。美国的很多学术成果并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学术研究不同于经营企业,学术并不会破产,学派观点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有用的。在美国,学术圈之间可以相互批评,宽容的社会体制导致错误的理论也可以存在,这有时候会产生误导,导致泡沫的出现。

图二
同时肖教授也强调,学术上的权威只能在某一学派范围内成立,但不能说某一学派的理论就是完全正确的。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对错往往十分分明,但社会科学则需要实验来验证。社会科学的理论有用与否主要看对社会有没有贡献,是不是提高了老百姓的福利,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对错。
肖耿教授认为经济学实际上是应用科学,是用来解决问题、提高人民生活福利的,并不是简单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经济学是非常先进的。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我国经济学家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然而,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在很多制度方面的问题已经成型,因此多数研究会集中到一些很简化的量化分析上,这暗含着宏观数据结构处于稳定状态的假设。但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不能只针对宏观数据,比如我做的佛山案例。中国地区差异大,动态变化幅度也很大,市场在发挥作用时,地理位置就会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坏账、鬼城和产能过剩等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但我们并不必为这些现象担心,因为目前经济由市场而非政府决定。上述现象在西方经济学中则是不存在的,因为西方经济学不存在巨大的结构性的变化,问题主要存在于宏观。
肖教授认为,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金矿。他告诉我们,要懂得跳出西方经济学的条框,研究要符合中国历史,从整体出发,更要有系统的观点。这其实是非常大的挑战。中国的经济学家一定要跳出西方的条条框框,更多地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如果做到了这些,肖教授认为,国内的经济学研究一定会比西方做得更好。

图三
针对目前国内比较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肖教授认为与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香港)等相比,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和香港、新加坡这类岛国规模经济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新加坡和香港基本上依附在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金融框架当中。美国在二战以后建立的全球国际货币体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先美元几乎没有出现过大的通货膨胀,另外美国的长期国债利率非常稳定,这些都为全球提供了一个有利于金融深化的环境。中国在90年代初实行汇率双轨制,通胀现象很严重。朱总理以美元体系为锚,通过美元稳定了全中国的金融波动,这有利于后期的一系列金融深化。2005年以前,人民币和美元挂钩,因此汇率浮动很小,这给中国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环境。银行和资本市场也相继借鉴了很多海外经验,完成了金融深化。将来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同样要借鉴到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大国体系。现在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很大,可能再过十年会赶超美国,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征和美国不同。中国的经济属于高增长、高回报,这个时候长期利率会比美国高很多。美国目前处于恢复期,属于非常态,这个时候把美国的经验用在中国的新常态(高增长、市场化)上是不合适的。我们现在要考虑的不是完全的照抄照搬,而是要先把目前美国和欧洲的发展现状搞清楚,再去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同时也要有顶层设计,设计出能够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金融架构。中国现在所处的这一阶段是极具挑战性的,肖耿教授希望通过国际金融论坛这一平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研讨解决这一问题。

图四
随后,肖耿教授介绍了近年来国内比较流行的智库产业。他认为智库在现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产业模式,是为决策层服务的,可以避免决策部门犯严重的错误。智库的关键在于一定要有利于决策层,更重要的是要有独立性,缺乏独立性的智库是很危险的。同时,智库要有很好的判断能力,要对现实有很好的理解,然而可见的数据只是现实的很小一部分,智库要求用直觉去了解现实的本质。肖教授提到,西方民主选举只是为公众的情绪找到了可以发泄的地方,但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想要真正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更理性的分析,找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因为很多问题是不能靠革命解决的,这样损失会很大,也不能只包括某些利益群体。折旧导致在智库工作的人要具备很高的素质,对现实有很深入、准确、客观的理解,有很好的道德标准。与做学术不同,智库里的人必须时刻以解决当今社会和国家面临的问题为己任,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贯彻到底。
中国智库发展非常迅速,但独立性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因为政府很多时候会介入。另一方面,智库的产品是针对社会和决策者的,是非营利组织,所以除了政府之外,还需要有平衡稳定的资金来源。
最后,对于汇丰商学院未来的发展,肖耿教授认为未来汇丰商学院的前景非常好,因为它处于一个竞争的环境当中,好比当年的佛山,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同时,肖教授建议,作为学生,必须要有在市场里接受检验和挑战的心理准备,摆正心态,这样才更容易适应未来金融市场的变革。中国智库发展非常迅速,但独立性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因为政府很多时候会介入。另一方面,智库的产品是针对社会和决策者的,是非营利组织,所以除了政府之外,还需要有平衡稳定的资金来源。
(撰稿人:刘大路 摄影:郑哲 编辑:田浩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