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副主编:高科技的风口,下一个重大机遇在哪里?
2017-04-05 09:52:40
在15年前,我们开始把人类的基因组进行排序,花了十多年时间,耗了大量资金来做研究操作。但现在,做一个基因排序可能都不用1000美元,48小时就可以完成了,因为数据驱动的医学给基因排序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科技变化是日新月异的,它对人类的影响远超出了医学领域。在未来,人工智能会有怎样的前景?增强现实是否会成为下一个风口?语音交互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智能手机平台?高科技行业未来发展的风口到底在哪里?
3月29日晚,《经济学人》全球副主编汤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来到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带来了一场题为“高科技的风口——下一个重大机遇到底在哪里?”的主旨演讲。

斯丹迪奇先生作为《经济学人》的副主编,同时还负责数字战略和新数字产品开发,包括Espresso和Economist Films。在1998年,他以科学记者的身份加入《经济学人》,随后被任命为科技编辑、商业编辑和数字编辑。他曾在牛津大学学习工程和计算机,同时也为《纽约时报》、《每日电讯报》、《卫报》和《连线》撰稿,对互联网文化及历史意义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作为主讲人,斯丹迪奇先生分享了他对于全球科技业发展的观察,并剖析《经济学人》的几大判断背后的关联和逻辑。首先,他向大家详细地介绍了六项高科技技术,在他看来这六项技术是当下及未来比较有发展前景的,也将是风险投资人感兴趣的领域。

第一项技术是无人驾驶汽车(Self-driving cars)。他认为这种技术能够帮助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交通行驶的灵活性与安全性。目前,谷歌、特斯拉都在研发无人驾驶汽车,这项技术的发展将大大影响人们的出行方式,改变城市的格局与经济发展的方式。
第二项技术是对话界面(Conversational interfaces)。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语言识别能力的改善和处理速度的提高,人类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可以通过对话界面变得更加便捷和直观,我们用语音就能处理很多事务。
第三项技术是无人机(Drones)。在斯丹迪奇眼中,无人机就相当于会飞的机器人,更是一个会飞的传感器平台,它能够延展因特网的触角帮助人们检查油田,勘探矿藏,代替人们去做一些复杂或危险的事情。据市场研究机构ABI Research预测,到2019年,商业用途的小型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51亿美元。
第四项技术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这是未来十年间,人们跟计算机交互的主要技术。在视觉化的增强现实中,用户利用头盔显示器,把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视觉、声音、味道、触觉等),通过电脑等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与虚拟现实不同,它不是把人类带到一个虚拟的新世界,而是给人一种不同的视角看世界。
第五项技术是数据驱动的医学(Data-driven medicine)。它能够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病人的病情。譬如,通过蓝牙的方式,可穿戴设备可以记录人的心率、卡路里及血压状况,实时监控你的健康状况,而这些数据最后又可以为精准地诊断提供依据。斯丹迪奇认为,诸如此类的技术在未来的五十年中将可能有巨大的进步。
第六项技术是可回收使用的运载火箭(Reusable rockets)。两年前,特斯拉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创办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射的“猎鹰9”火箭成功实现第一节火箭软着陆,从而开创了火箭从太空直接垂直回收的历史。这种技术能够让火箭重复使用很多次,大大降低航空业的成本,频繁发射卫星和太空旅游将变得更容易,这对航空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革新。
在详细剖析完六项科学技术之后,斯丹迪奇先生指出我们更需要重视的是这些科技发展背后的关键——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通过深度学习,科技产品运行的错误率能够不断降低,人们能更好地使用它们来替代人们处理很多繁杂的事务。从1985年的计算机革命到1995年的因特网革命,再从2005年的智能手机革命到2015年的人工智能革命,斯丹迪奇先生以历次科技革新为参照,梳理了技术的升级创新对人类带来的影响与变化,并指出人工智能或是高科技行业发展的下一个风口。
主旨演讲结束之后,在《经济学人•商论》主编吴晨的主持下,斯丹迪奇先生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任颋、深圳市华傲数据技术有限公司CEO贾西贝博士、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教授朱晓天和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助理教授叶韦明,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切入,围绕高科技行业的现状及未来,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与科技革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任颋教授从劳动就业和教育的领域谈及了人工智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探讨了人工智能和人类之间到底会有怎样的关系。贾西贝先生则从他所从事的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的领域谈到了人工智能的影响,他认为人工智能不会替代人类,科技的改变是相对的,当然新的变化是必然的,人工智能是解放人类创造力的一个非常好的东西。
朱晓天教授从金融领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工智能结合大数据实际上是在金融领域是一个很大的应用,金融中很多工作可以让机器所替代,但人工智能最大的挑战依然是它的适应性,因此对于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深入学习依然非常重要。叶韦明教授则从社交媒体的领域,分享了人工智能对于社会中人类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

最后,斯丹迪奇先生与在座的几位嘉宾又针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解答了现场观众关于人工智能的具体变化、数据的获取与使用,再到数据安全性等具体问题 “人工智能的运用范围非常广,其必须将给世界带来许多积极的改变,”斯丹迪奇先生总结道。他认为,目前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讨论存在一些负面的误解,其所做的努力就是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人工智能的积极影响,理性看待科技变革所带来的机遇。
“我们应当拥抱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不是对其产生恐惧。何为高科技行业发展的下一个风口?这便是我的答案,”斯丹迪奇概况性地阐释了自己的核心观点。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之中,我们无法阻挡高科技发展的步伐,因此在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同样需要思考科技变革的突破口与未来趋势。伴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人类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将生活在更加智能的现实世界之中,也将会面临更多的机会与挑战。

(撰文:2016级财经新闻叶霄麒, 编辑:金颖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