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韦明: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
2018-02-27 16:44:17
2016年,叶韦明加入了北大汇丰商学院,正值学院强化国际化的师资阵容,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商学院之际。秉承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坐落在深圳的北大汇丰也兼具开放创新的学术氛围和多元的创新精神,这一切都与叶韦明的自身特质不谋而合。
叶韦明毕业于北京大学,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意大利乌迪内大学联合培养的传播学博士,于2013年加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与社会、社交媒体及社会网络。她曾参与和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见于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等学术期刊,并被SSCI和CSSCI收录。她还独立翻译了罗伯特·V·库兹奈特(Robert V. Kozinet)的专著 《如何研究网络人群和社区》。
▲ 叶韦明教授
采访叶韦明教授时是上午十一点钟,彼时,她刚刚结束与同事刘阳教授和孟婧教授的学术讨论。正午温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倾泻进来,静谧地洒向满载的书柜和办公桌。叶韦明穿着舒适的运动鞋,以放松的姿态接受了这次采访。
从社会学到传播学:title变了,本质没变
叶韦明本科时的专业是社会学。社会学确立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社会分层、社会阶级、社会流动等问题,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
谈到自己的专业时,叶韦明微笑着回忆道:“我的专业是自己选的。本科时我考入了北师大人文社科实验班,前两年打通式培养,文学、历史、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这些学科都有所涉猎,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专业。” 叶韦明从小就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以及社会的结构格外感兴趣,于是在选择专业时,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社会学专业。叶韦明笑称,这并不是家人和师长眼中有“钱途”的专业,却是她心向往之的学科领域。
研究生期间,叶韦明曾赴美国贝勒大学(Baylor University)参加“科学•哲学•信仰”交流项目。项目课程中,社会学家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以“宗教市场理论”(Religious market theory)为依托,从信仰市场的创新视角,通过社会学来研究宗教组织发展,这种独特的视角也给了叶韦明崭新的观点和启发。
2009年是叶韦明预备读博的那一年。那一年,金融危机冲击各个领域,而中国互联网的新浪潮方兴未艾,其经济规模预计达743亿元,增速达30.7%,网民规模稳接近4亿,居全球第一。与此同时,传统与互联网加速融合,也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和挑战。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在这种大背景下,“年轻人都在网上活动”,叶韦明越发觉得自己对互联网上人群之间的交际和互动更感兴趣。
“那个时候BBS很火,年轻人都在上网,大家在线上往往要比线下更愿意直抒胸臆。”留意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会被社会角色所束缚,在网上反而易于表达真实想法时,叶韦明意识到互联网对于社会学研究而言是更广阔的田野和空间。于是在考博时,她选择了传播学,研究网络传播。回忆起这些,叶韦明眼中透出光亮,“我一直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感兴趣,这是我最根本的好奇点。之前做实地调查研究,后来发现网络虚拟空间给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自然实验室’。传播学基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本质上还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专业title听上去似乎变了,实际上关注的问题还是一样的。”
攻读传播学专业的博士之后,叶韦明的主要研究方向定在了新媒体与社会、社交媒体及社会网络。她曾在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中国出版》等期刊发表Two selves and online forums in China, A study on Chinese bulletin board system forums, 《机器人新闻:变革历程与社会影响》等多篇学术论文,始终关注在全球化与信息和通信技术背景下,网络人群和社区的行为、观点与结构,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传统行业的影响。
网络民族志:互联网是广袤的田野
博士期间叶韦明参与翻译了《超越孤独: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之道》(2015年出版),这本书通过对现实中人们线上社交生活的生动描述,阐释了在网络化的个人主义时代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变化,被美国“虚拟社区之父”——霍华德·莱茵戈(HowardRheingold)赞誉为“了解互联网世界的读本”。
随后叶韦明独立翻译了罗伯特·V·库兹奈特(Robert V. Kozinet)的《如何研究网络人群和社区:网络民族志方法实践指导》(2016年出版),罗伯特·V·库兹奈特是网络民族志的术语提出者之一。这本书基于案例讲解网络研究的方法论,系统介绍、解释和说明对网络人群和社区进行研究的网络民族志方法,为做线上社区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有益的行动指南。
▲ 《如何研究网络人群和社区:网络民族志方法实践指导》(2016年出版)
作者:罗伯特·V·库兹奈特(Robert V. Kozinet) 译者:叶韦明
谈及网络民族志,叶韦明将其与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志进行了对比。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志是研究者到达某个村子或部落,与这些社会群体同吃同住同劳动,体会并理解这些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方能调研其社会行为背后的规则逻辑和社会文化意义。而放眼互联网这片广袤的空间,有形态各异的论坛、微信群和贴吧等,也可以视作民族志的田野,由此生长出了网络民族志方法。
叶韦明教授举了一个简单而生动的例子,“比如代购席卷了当今年轻人,发展成新的消费模式。在一个代购(微信)群里人们如何互动,什么样的人被拉进来,群成员跟群主是什么关系,不同的关系类别如何影响消费行为,参与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如何变化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网络民族志的研究对象。豆瓣上的小组、微博上的话题等等,这些都可以当作虚拟社区的边界,作为网络民族志的研究对象来理解社区内部成员的互动方式、社会结构,通过不同的典型案例理解今天的网络化个体、消费文化和移动社会。”正如自然科学会用显微镜去放大研究物体,社会学也会在各种不同的社区群体内进行划分,研究其背后的社会关系、社会意义及文化符号等。对于这样的研究,叶韦明认为首先来源于生活、很有趣味,更重要的是此类研究极具意义和价值。
3C教学如何做: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中,叶韦明也是如此,始终保持学生对课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趣味先行的基础上引发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她总结这种教学模式为“3C”原则,即Creative(有创意的)、Critical(批判性的)、Curious (有求知欲的)。“这样学生才不会轻信权威人士或权威机构的结论,而是倾向于自己来找寻答案,在看似天经地义的现象或无懈可击的结论里找到线索、问题和信息。”叶韦明负责北大汇丰商学院财经传媒专业的教学,主讲《新媒体与社会》、《数据新闻》、《社会研究方法》三门课程。她鼓励学生始终保有批判精神,“数据不可以拿来就用,即使官方数据也会有错误和纰漏”。叶韦明曾在课上专门带领学生们清理世界银行的数据,在看似权威的官方数据中寻找bug,以此来提醒学生们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权威”,要保持自己的判断力和批判精神,追本溯源,“尽量从多个来源、多方验证数据是否真实有效。”在保持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上,通过多方验证确保数据的可信度,将数据背后的故事呈现给用户和读者,正是她所希望的财经传媒专业的学生们能够具备的良好品质和职业素养。
▲ 叶韦明教授
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数据新闻是伴随数字社会而诞生的,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新闻传播实践,而且对研究者和从业者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对于传统新闻生产的流线型过程,数据新闻需要多学科多工种同时协调进行新闻生产。因此,数据新闻时代要求复合型的人才,也就是北大汇丰财经传媒专业的同学们经常调侃的“既能写新闻,又能敲代码;既能看报表,又能做分析”,这也对财经传媒专业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教学目标,叶韦明充分利用北大汇丰商学院的学术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在发挥自己学科背景和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善于找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参与教学,如先后从财新网、澎湃新闻、数可视等机构邀请数据新闻专家加入案例教学团队,并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LEDE项目合作举办数期“数据新闻工作坊”。数据新闻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因此,叶韦明在课堂上始终强调要有创造力,要求学生们多看作品,大量阅读,学习优秀的数据新闻的切入点与呈现方式。叶韦明解释道:“技术可以为想象力插上翅膀。比如其他人只会用传统的图表来传递信息,而你可以编程、通过互动可视化的方式来表达,那么你就比别人有更多表达的形式和空间;可以选择读者更易于接受、互动性更强的形式来传递新闻和信息。但这一切都要基于对读者群体的了解和社会问题的意识基础上进行,数字媒体人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
“关于数据新闻早期的选题,我会请学生选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他们更愿意尝试,不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在不设限的前提下,同学们的选题丰富多彩,涵盖体育、文娱、时政和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叶韦明建议学生在做数据新闻时尽可能多尝试几种方式,在今后的接触其它类型的新闻题材时能够触类旁通。随着教学的推移,叶韦明会在新闻选题方面进行规划,让学生做一些“命题作文”,这是出于对学生今后从业的考虑:“很多学生毕业后会进入大型媒体机构或政府部门工作,我希望他们对政策能有良好的把握能力,所以在课程中也会加强他们在这方面的练习,比如让他们把已有的财经新闻做成数据新闻,把万字长文通过数据新闻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当今新媒体时代,数据新闻与信息可视化逐渐成为媒体、政府和企业等各个机构对外呈现的重要方式,叶韦明也建议同学们朝这个方向发展,搭建政府、企业、媒体等机构与民众之间沟通的媒介和桥梁,在了解主题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公众的想法和接受程度,尝试用更加丰富的形式去传递信息。她表示,数据新闻等课程的出发点是希望学生们能追本溯源,“通过思考和研究来理解这个社会和社会中的人,理解国家在国际和历史上的地位。”
(撰稿:吴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