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媒体前沿讲坛|喻国明:互联网发展“下半场”的技术逻辑与价值准则
2018-05-15 21:59:14
过去二十多年中,互联网为中国社会发展构建了三大网络:内容网络、人际网络以及物联网络。而现在,这种基于人口红利规模化发展的互联网“上半场”已经过去,“下半场”的大幕已拉开。那么,互联网“下半场”发展的逻辑是什么,要想在“下半场”抢占高地有哪些操作关键?
2018年5月12日,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财经传媒项目主办、腾讯新闻协办的未来媒体前沿讲坛第二讲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为大家描摹了一幅未来传媒发展大势与行动路线图,引领大家进行了一场关于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生态变革的深刻思考。讲座由汇丰商学院财经传媒专业负责人徐泓教授主持。
进入“新时代”:解决战略问题比解决战术问题重要
我们常用“新时代”一词来形容当下,在信息传播领域,互联网已将我们从短缺时代带入了盈余时代、过剩时代,而过剩时代的一大问题在于选择太多会给我们造成困难,一旦选择失误,成本和代价是巨大的。新时代则意味着传统发展逻辑的终结,需要创新、探索与专业智慧。
新时代下,解决战略问题比解决战术问题更重要,战略问题的解决是“系衬衣的第一个纽扣”。喻国明老师以“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为例,讲述了一门普通课程的学生作业是如何被打造成获得国家肯定的、具有国际影响力项目的过程,从而说明方向比速度更重要的道理。
关于媒介融合,喻国明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三个误区,一是我们在媒介融合中是否要“救活”所有的传统媒体?二是在传统的媒体架构基础上的全媒体、全数字化就是媒体融合?三是“技术救命、渠道融合”是否是媒体融合的正途?喻国明认为,真正媒介是消费层面的融合,消费结构决定产业结构。媒体制作人只能够通过基于用户洞察和市场洞察来重构他们与消费者的关系,以寻求解决媒体融合的方法和路径。
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折,互联网是构造我们这个社会的操作系统,遵循互利的价值原则和多元中心的结构。喻国明表示,互联网技术具有深刻的社会适应性,是一种推动社会资源重构的力量,对于社会中的传播形态和生活模式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喻国明认为,中国传媒业影响性的维度有三:政府规制、市场不同发展阶段的窗口期所呈现出的产业机会和技术变革。而在三者中,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力量是原生型的,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观点仍然适用。在当下,做传媒业如果对于技术变革有着特殊的敏感,可能就会比他人有更强的预见力。
喻国明提出,确立判断一项技术、一种传播形态是否具有巨大的社会发展前景所应持有的三大价值准则:一是看这种技术和传播形态对于人的社会连接的丰富性有没有扩张,对于人和人之间信息的流动性有没有提升。二是看其是否能够扩大人的社会行动的自由度。三则是看其能否有效提升人在当下混乱复杂的社会里的某种控制感。而互联网,无疑是改变当下社会的最重要的技术因素。
互联网在对原有社会要素的重新连接和整合中形成了新的价值模式和社会形态。用户需求可以根据人际网络中形成的强弱关系被重新定义,在互联网影响下,个体成为社会运作的基本单位,个人所把控的微资源被激活,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和整合形成了新的社会资源体系。通过“连接”,互联网为个人进行了关系赋权和赋能,一种超越行政赋权和市场赋权的新型赋权形式得以形成,而这类关系激活与整合的关键性因素包括了非逻辑成分的调用和“场景”的构造两大内容。
互联网发展的“上半场”与“下半场”
喻国明指出,互联网的“上半场”是指社会和市场网络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以消费“人口红利”为特征的规模化的横向“圈地”是传播领域的主导性潮流。在互联网的“下半场”,从社会生活的逻辑来说,人们在通过初期粗线条的连接后,要把过去在线下的生产和社会实践尽可能多的搬到线上。而这种线上的连接一定是一个加宽、加细、加密、加厚的过程,需要更多纵向的、专业的服务机构在平台之上建立自己的服务、价值和功能。
而在“下半场”,数据成为内容服务和产品的标准配置。通过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可以把过去无法满足的高场景度、低频度需要、体验型需要以及小众化、个性化的需求集腋成裘,在需求实现高效率、高适配的价值匹配、关系再造与功能整合,从而较为充分而有效地满足这些以往无法开发的利基市场、长尾市场。
喻老师提到传媒价值品质提升的三个阶段:一是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产品,从竞争战略的角度来说,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或掌握产品的成本优势。二是拓展渠道,打造多端口、多路径的形式产品,让核心产品的价值实现更加充分。三是进入延伸产品的层面,延伸产品是一种跨界,是超出内容产品领域之外的范围经济的横向扩张。这三个阶段也是媒介产业在进化过程中不变的基本内在价值逻辑。
提问环节,面对听众的种种疑问,就如何打造优质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如何处理危机事件舆情等问题,喻老师一一予以了充满洞见的解答。
本次讲坛是“未来媒体前沿讲坛”的第二讲。借助北大这片学术沃土,站在学科交汇的前沿领域上,“未来媒体前沿讲坛”将继续邀请人文大家和前沿传媒人,与北大学子一起,去寻觅、去开阔、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撰稿:周美霖;摄影: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