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牛津辩论社200年来首个中国“正方”来自北大汇丰商学院

2018-12-03 15:02:42


  2018年11月28日晚,来自北大汇丰英国校区的3位同学走进著名的牛津辩论社(Oxford Union)大礼堂,与牛津大学学生以“中国发展模式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是否最适用?”为题展开了激烈辩论。正如牛津辩论社主席斯蒂芬胡夫(Stephen Horvath)在主持辩论赛时所说,“牛津大学学生与来自中国的学生直接在牛津开展对抗辩论,还是牛津辩论社成立200多年来的第一次。”
 
 
辩论现场
 
  来自北大汇丰商学院的刘孜微同学作为正方首先发言。她介绍了中国改革发展模式的三个特征:第一是改革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第二是改革促进追赶世界先进,第三是改革让经济可持续发展。刘孜微通过中国的扶贫成就、卫生医疗改革、经济特区建设、民企的发展等事例阐明了中国改革的三个特征及其之间的关联,并认为这三个特征在发展中国家具有普遍的适用价值。牛津大学历史系学生Harry Webster对刘孜微的论点进行了反驳。他从历史角度指出,中国是一个举世无双的文明古国。中国改革的成功是历史的复兴。其它发展中国家很少有像中国那样的悠久历史,所以无法复制中国成功的复兴经验。
 
两校师生现场观看了辩论
 
  随后,来自北大汇丰商学院的Roman Xia同学指出,按国际贫困线划分,中国30多年前有将近6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现在,中国只有少于5%的人口需要扶贫帮助。这种成功主要是通过发展基础建设实现的。如今,中国帮助非洲国家修建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其目的都在与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帮助这些发展中国家脱贫。可见,中国的发展经验已经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复制了。牛津大学学生Christine Jiang在反驳中指出,中国政府是“大政府”,具有很强的治理能力。相比之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小政府”。两者的治理体系很不一样。如果对两种不同类型政府所面临的不同问题用同样的药,就像为不同体质、不同病状的人开同样的药品一样,肯定有一种是没有治疗效果的。 因此,中国的药方对发展中国家不适合。 
 
 
辩论双方合影留念
     
  北大汇丰商学院Giovanni Tuccari同学开场便指出,“我是一名在英国的中国大学学习的意大利人,这在40年前听起来大概还像是一个笑话的开头。而此刻我就站在这里,讲述中国的发展成果,为在座的各位呈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最优模型。”幽默机智的发言获得了热烈掌声。随后发言的Lee Chin Wee是牛津大学政治哲学经济专业的学生。他在发言中强调,中国的发展模式很成功,但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会导致高污染、高负债率,以及众所周知的腐败问题。从这个意义看,为了避免重复中国在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必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北大汇丰代表队成员合影留念
      
  赛后,作为本次辩论的组织者之一和北大汇丰代表队的带队老师,北大汇丰英国校区主任刘芍佳教授表示,这场辩论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中国内地大学与牛津大学辩论队同台竞技,意义非凡。来自北大汇丰英国校区的三位学生尽管不是用自己的母语在辩论,但他们始终紧扣模式,中心突出,数据充分,表述流畅,充分展现了北大汇丰学生扎实的专业训练和优秀的综合素质。他期待以此为开端,两校学生未来会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并在这种交流中深化友谊,携手发展。
 
  参加本次辩论赛组织和筹备的还有利海心、雷佳嫒和Robert Bulava三位同学。刘民权教授、王曲博士、骆奇博士、Carryn Yong也为北大汇丰辩论队提供了辅导和支持。
            
  (撰稿: 刘芍佳  摄影:Zoe Toone、骆奇 编辑:绳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