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汇丰创讲堂 | 秦朔:中国好制造
2019-12-06 14:58:05
11月27日晚,北大汇丰创讲堂如期而至。本次活动邀请到知名媒体人、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为大家分享他对“中国制造”的一些看法。在过去一两年的时间里,秦老师对制造业企业及生产资料领域做了大量研究。2019年8月,在中信出版社的支持下《新工业时代》正式出版。
不那么“性感”的制造业
自1990年首次接触到制造业后,秦老师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是他开始研究制造业企业的缘由之一。
“制造业其实是一个不那么‘性感’的概念,在很长的时间内大家都极少提及到它,但中国经济的成长以及很多‘性感’的行业背后都离不开制造业。”秦老师开场直奔主题。
即使如阿里巴巴,身为世界10大市值公司之一,其核心本质仍然是制造业。没有强大的制造业支撑,就无法提供更大量、更优质的产品输出,更无法进行产品的交易。阿里巴巴的成功某种意义上亦是中国制造业新形态真正与消费端结合在一起的结果。
改革开放后,很多西方企业帮助中国企业建立了系统并接轨国际。例如80年代初的制造业企业——宝钢,正因为起步时使用世界最先进的东西,反而摆脱了路径依赖,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截至目前,中国GDP已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占全球1.8%,到现在将近16%;国家经济产出也从改革开放初期是美国的6.5%,到现在是美国的65%。
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制造的崛起。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占全球制造产出只有1%,现在是25%。
解决制造业难题的核心
中国制造业当前面临诸多难题。秦老师提到,在中美贸易战以后,越南的出口增速非常高,很多工厂迁到了越南,而这种现象是许多人从未预想过的。根据中国劳动力的素质、配套的水平、政府的支持以及中国制造业已形成的性价比能力,许多人认为中国制造业是难以迁出的。但现在,即使单个国家无法承担中国制造业的外迁,多个国家的力量相加在一起也足以逐渐蚕食中国的制造业份额。另外,在人工智能、无人工厂等技术的发展下,中国过去拥有的劳动力优势正在下降。
那么当前,解决制造业自身难题的核心在哪?
首先,是供给侧改革。如今消费方式已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传统产业的供给能力也从过去的不足到如今大幅超出需求的转变。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生产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因此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逐步从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到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其次是国家早已提出集约型增长,即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实质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
此外,亦有技术创新的问题。当前,消费的主力正逐步年轻化,时代也一直在创新,技术创新迫在眉睫。很多人说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不足,是因为中国竞争太激烈,资本积累不够。但在秦老师看来,很大一部分的中国企业盈利以后并没有真正做长期的研发创新、项目多元化发展,这就导致大批人都围绕同一个项目做。
在制造业中,民企正遭遇困局。习惯于外延扩张和资产依赖型的负债增长,已导致企业核心能力不够。另外,经济增速下行、资本市场调整和金融对民企的歧视、互联网、AI等对传统模式的冲击、国企主导的上游生产资料领域不断涨价、税费负担和成本优势下降等因素更是造成制造业民企的滑落。
面对这样的问题,秦老师认为短期的关键是落实政策,中期的关键是深化制度变革,而长期的关键则是文化。
新工业时代下的企业
在谈过当前制造业发展的一些看法后,秦老师介绍起了写作《新工业时代》这本书的机缘。
在过去与制造业企业家的接触中,他发现有许多大众不熟知,但却极为优秀的企业家,他们懂得天下大势与道法自然,亦懂得怎么做制造;他们关心大数据,亦关心小数据,他们在意所有环节的细节,并将细节做到极致。例如中国民营制造业500强企业中的东方希望集团。
所谓的“大”数据,是道法自然。东方希望制造铝制品的生产链条需要煤和电,为了获取低廉的煤炭发电,他们前往新疆一个农场,为了隔绝污染,采用封闭皮带运送煤炭;为了不影响动物穿行,将皮带修得非常高;为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多余的无法排放的物质做成砖头铺路。
这就是制造业中遵循的道法自然,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打造产业链是因为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共同协作,而这是西方制造业不能够做到的。
另外一方面,小数据指的是细致到计算每天有多少工人要洗澡;洗澡要消耗多少升水量;如何保证洗干净但不浪费等等的无数个小细节……
当一个领导者“上,可以做如此宏观的大决定;下,可以关注细致如工人耗水量的小细节”,他就能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在接触了许多这样的制造业企业家后,秦老师才真正想要写一个大家不太了解,但净资产收益率很高的企业,探寻其成功背后的秘密。
如何成就中国好制造
在采访企业家时,秦老师通常会问:什么是金融?什么是实业?做好它们的关键是什么?而他更喜欢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答案:“企业的本质是创造顾客,你在顾客心目中的地位决定了你的价值。”
当前,以基于用户连接(而非技术)为核心能力的公司已经出现。如何创造顾客,建立与顾客之间长期的关系,这确实非常重要。
小米公司能够进入大部分细分领域并且名列前茅,依靠的便是其核心能力。用户购买小米的产品是因为小米创造了比较高的消费者剩余价值。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营销,小米的传播方法非常适合年轻一代的偏好,这是21世纪出现的新的制造业的情况。
《新时代工业》书中深度描写了这样两个公司——中国巨石集团、振石控股集团。中国巨石集团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玻纤生产企业,占中国市场40%多的产能,占全球市场20%多的产能。振石控股集团旗下的中国恒石纤维基业有限公司,为维斯塔斯、西门子、通用电气等世界级客户提供风电叶片的基础材料,是风电基材这一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能够实现从规模上打造两个“世界冠军”的原因,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中国巨石一方面千方百计向国外学习,从单项设备引进做起,进行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必须坚持自主创新,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创新。
秦老师提到,做实业的关键在于成本和收益,即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如何获得总收益和总成本之差的最大化。巨石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长的时间,在收益与成本两个方面,巨石给予大家许多启示。
一是,规模经济能够带来明显的成本优势。例如,用8000吨池窑拉丝项目(大机器生产)代替铂炉拉丝方法(个体作坊),产量相当,但所需人工是原生产方法的1/10,这就降低了成本。而为了形成规模经济,企业采取了贷款投资、联合投资、股权融资、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
二是,制造业成本的降低要在供应链上下功夫。决定制造业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经济性。2004年巨石着眼于西部开发,在成都建厂。但由于矿石需要从浙江运送,费用较高,巨石团队因地制宜在附近找到了替代品。这就是在实践中对供应链进行优化,成本竞争力是从供应链的每个环节,用拧毛巾的方法拧出来的。而且这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
三是,制造业成本的降低要在生产和工艺流程上做文章。距离长短就是价值链环节的长短,如果价值链环节短,则产品质量主要靠设备来保证;如果价值链环节长,就要在整个生产和工艺流程上做文章。
四是,制造业成本的降低和投资速度与资金成本高度相关。作为重资本的巨石,投资规模很大,能够比对手的毛利率高出一筹,这与投资过程中的速度与资金成本也是分不开的。
在制造业成本方面,最后一点是全员支撑的系统竞争力。这种系统竞争力的背后,是全员投入、全员参与、全员发挥能动性的文化和制度。另外巨石有一套“增节降”体系,涵盖了创新、增收、节资、降耗、减损、节能、减废、减排的全面创新体系。
成本竞争力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但这并不是唯一因素,收益的增长也同样重要。
收益和质量的稳定性(开机率)高度相关。规模经济虽然能够降低成本,但必须建立在这种规模是有效的,产品质量没有问题的基础上。其次,企业收益来自客户,企业家应该是企业的头号销售员,无论是解决问题还是发现商机,只要紧紧和客户在一起,就有办法和出路。最后,收益更是来自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仅是产品的高端化和附加值提高,还有更多含义。巨石是中国玻纤行业第一个敢于自主研发高性能玻璃配方的企业。玻璃配方技术的突破,优化了巨石的产品结构,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把“成本领先”和“高价值创新”这两种迥异的竞争战略结合在一起。
“过去,是在高变化、高竞争环境下创造的高性价比价值,但未来应该向着高技术、高品质、高差异所带来的高引领性价值努力,而这需要以商业文明而不是财富为中心的新的价值观的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