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商学院学术沙龙之一---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

2006-08-27 14:11:00


 
    为激发北大之底蕴,弘扬学术之精神,秉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商学院于3月7日晚7点在C328举办了第一次学术沙龙。主题为“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当晚,会者云集,各个院系都有同学参加,海闻老师、王洪光博士、王溪若博士、常中阳博士、涂正革博士、郑承利博士作为嘉宾出席。贤主良宾汇聚一堂,就该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海老师和王洪光博士还在黑板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王洪光博士的《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是通过建立一个模型来论证经济增长与产业集聚的正向关系。为了论证自己的理论,王洪光博士把产业分成农业、中间产品、制成品和研发部门。在文章中王博士假设农产品的运输成本为零,并且对农产品、中间产品和制成品的市场化程度进行了假设。海老师对王洪光博士论文中的产业划分和基本假设提出了问题。海老师认为农产品的假设和经济现实不符,关键在于农产品的存在对于文章的论点没有什么帮助,是一个可以放在模型之外考虑的问题。只要在最后吸收非熟练劳动的时候提一下就行了。海老师还对文中关于中间产品以及制成品的假设提出了疑义。王洪光博士对自己的假设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证上的说明。
 
    王博士的文章的大意为:“熟练工人集聚于一地会提高该地R&D部门中每个熟练工人的生产率(因熟练工人之间存在知识外部效应) 因而提高中间产品种类的增长率以及该地熟练工人的工资, 该地的总支出随着增加。于是制成品的生产移往该地 (靠近大市场可以节约较大部分运输成本)。同样的原因, 中间品的生产也移向这里。这就导致了生产活动的集中;另一方面,生产活动集中于一地会降低该地制成品的价格从而导致向前看的熟练工人移到这里以便获得较大的终生效用,从而导致R&D活动的集中因而提高增长率。”显然王博士把运输成本作为决定产业格局的关键因素。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运输成本在产品的总成本中所占的比较越来越小。王博士的论点对于某个时期某个地区某个产业来说可能是正确的,但是没有实证分析的佐证,却难以使人信服。有同学对此提出了问题。王博士作了相应的回答。
王博士的文章还认为中间产品的种类也决定着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从而决定了中间产品的格局分布。通过海老师和几位博士的热烈的讨论。同学们也从复杂的数学公式中看到了这个经济思想。在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中,王溪若博士关于“迂回生产”的解释,给热烈的学术讨论增添了一些轻松搞笑的气氛。讨论越发的热烈了,更多的同学参与了进来,一时唇枪舌剑,刀光剑影,老师的同学的思想不停的碰撞,讨论进入了高潮。
 
    就这样,在海老师和四位博士的启发之下,出席的同学对该问题的认识一步一步加深,提出了很多有深度的问题。三个小时的讨论在紧张激烈和谐的气氛中转瞬即逝。
 
    最后,针对在讨论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海老师作了总结。首先,海老师强调经济学论文要针对一定的经济现实问题,不要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经济学论文要能够解释世事的。用海老师形象的比喻就是要先得“讲好故事”。经济论文首先是经济理念,其实才是用数学来检验理论,用数学来向读者证明自己的结论;其次,学经济学要看别人的论文,但是一定要深刻的理解,为什么别人要做这样的假设?有的问题看似相同,其实有着本质的不同。不能够照搬别人的模型。因为研究的经济问题不同,所以模型的假设、模型的变量也应该有所变化。模型和假设千变万化,因研究的问题不同而不同。所以,学经济学不是学一个具体的模型,而是学分析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锻造自己的经济思维;第三,海老师还结合这片文章,谈了一下中国的经济问题,并分析了这片文章对中国的现实意义。肯定了这个主题的价值;第四,海老师还针对演示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