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05级双硕士学生香港行之参观学习
2007-07-03 01:53:00
6月27日上午,我们来到了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即以前的联交所参观,在港大老师Poly的安排下,交易所的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在解说员的讲解下,我们了解了港交所成立的历史,对港交所的职能以及公司上市的一系列规程也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通过这次对港交所的参观学习,我们更加加深了对香港这样一个开放有序的资本市场的认识,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完善高效的制度和严格有效的监管对一个经济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之后,我们又回到了海富中心的,因为在那里,我们将聆听我们心目中仰慕已久的北大校友,东英金融集团董事总经理张高波先生的演讲。张先生是张介院长盛情邀请过来与我们做交流的,透过张院长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张先生是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硕士,23岁时就成为了海南省省长秘书,后来由于89风波离开了政坛,只身来到香港创业,利用筹集到的100多万港元创立了东英金融集团,通过为大陆公司海外上市提供中介服务逐步拓展公司业务,到目前为止,东英金融集团累积已经完成两千多亿港元融资服务。
接下来,张先生给我们深入浅出的做了一场生动而富有启发的演讲,张先生的演讲主要论述了机会和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在实践中认识把握二者,同时,在演讲中张先生也为我们比较了一下香港和大陆的金融制度现状和发展。
在论述机会和能力之间的关系时,张先生认为机会是无处不在的,香港拥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功能齐全的金融市场,而大陆的经济正处在一个高速的发展轨道,大量公司急需要借助于资本市场的力量以便使自身的发展进入一个快车道, 而大陆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因此这其间的机会是相当多的,一个能够充分利用制度之间差异制造机会的公司就能够很快在市场上找到立足之地,一个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要求,真正把握客户需求的公司就能够稳步的在市场上发展壮大。说到能力,张先生认为能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社会技能,能力不足是不能够把握机会的,但是,当我们面临这个快速发展的日新月异的社会时,我们的专业技能就会落伍,就会出现在机会面前能力总是不足的情况。如何在机会面前应对能力相对不足的困难呢?是放弃机会呢,还是等能力足够的时候在去把握这个机会呢?张先生用自身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应该在这种既有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将机会付诸实践,然后在这种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快速的提升这方面的能力,从而牢牢的成功地把握住机会,而不应放弃一个又一个机会,也不应坐等能力足够时而让转瞬即逝的机会落入他人之手。在论述机会和能力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张先生至始至终都通过哲理联系亲身实践的方式阐述他对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令我们受益良多,感触颇深,我们既敬服于他将复杂问题抽象为简单形象而又不失贴切的比喻的讲解,又感叹于他在创业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一次次将猜想转变为现实的神来之笔。
在说到香港和大陆的金融体系的差异以及上海对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挑战时,张先生认为香港不会因为上海的竞争而失去金融中心的地位,反而会由于今后人民币的在香港的自由流通而促使其金融中心地位的加强。在论述这一问题时,张先生首先和我们简单分析了一下香港和新加坡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而台湾,韩国没有成为金融中心,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而法兰克福没有成为金融中心的原因,得出结论如下:上述成为金融中心的地区包括纽约都是适用普通法系的,而这些没有成为金融中心的地区都是适用大陆法系的,其中原因在于判例法能够适应金融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千变万化的金融创新,而成文法的滞后性无疑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接下来张先生分析了香港和上海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认为香港拥有一个很自由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金融制度,是一款处理能力极强的处理器,只是目前原料不够丰富,因此人民币业务的开禁无疑将进一步增进香港金融市场的活力,但目前存在的影响人才顺畅流动的各方面障碍是香港的劣势;上海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中国金融中心,发展很快,有政策支持,人才资源丰富,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潜力巨大,但其发展相对滞后的市场和制度将是一大劣势。最后张先生总结认为香港和上海这两个金融中心合作大于竞争,对于中国来说,将来拥有两个国际金融中心是不足为奇的,也是必需的。
最后,张先生希望我们充分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所潜藏的纵多机会,并鼓励我们作为北大学子,要用满腔的热情开拓我们的事业。
在为时近两个小时的演讲的和答问中,我们深深为张先生的激情四溢的谈吐和富有启发的思辨所折服,在钦佩和鼓舞中,我们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北大人肩负的责任感,也更深刻的体会到了作为深商学子身上不可推卸的使命感。
(供稿:05级 吴显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