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随感---城市篇
2007-08-29 23:08:00
算算来美国已经10多天了,从自由女神像到华尔街,从时代广场到布鲁克林大桥,走马观花般地一路匆匆走来。
纽约的别称是“Big Apple”,据说有两种比较可信的解释。巧合的是,这两种解释都和爵士乐有关。
第一种解释是1920~1930年,爵士乐大行其道,有个爵士乐手大唱:成功树上苹果何其多,但如果你挑中纽约市,你就挑到了最大的苹果!(There are many apples on the success tree, but when you pick New York City, you pick the Big Apple.)之后有人又证实因市区内有一极受欢迎的爵士俱乐部就叫The Big Apple!
第二种解释是大约在50多年前,美国一群爵士乐师们经常到各地去巡回演出赚钱。乐师们把所有要去的城镇,都描述成树上的苹果(the apple on the tree)。他们去演出赚钱,就像去摘苹果(pick apples)。纽约在当时是诸城镇中演出赚钱最多的城市。各城镇都叫Apple, 自然纽约便是the Big Apple了。
年代久远,真实的解释恐怕已不可考,但是,纽约作为一个拼搏奋斗、追求成功的城市象征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曼哈顿岛是纽约的核心,在纽约的五个区中面积最小。但这个东西窄、南北长的小岛却是美国的金融中心,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有三分 之一以上把总部设在曼哈顿。7家大银行中的6家以及各大垄断组织的总部都在这里设立中心据点。这里还集中了世界金融、证券、期货及保险等行业的精华。
曼哈顿的建筑大多数都很高大,必须使劲仰起头才能看见他们的顶部,我会时常感觉到自己的渺小;纽约的街头随处可见飘扬的国旗;纽约城里的车流量很大,据在伯克利交流的同学讲,在西部是没有行人闯红灯的,但在东部,行人都是匆匆而过,即便是红灯在看到没有车的时候也会穿行马路,似乎在毫不浪费时间的赶去make money;纽约时代广场的夜景很美很美,第五大道的时装昂贵而奢华;而美国财富和经济实力象征的华尔街又令人心生敬畏。似乎一切都和商业有关,和make money有关,可其他的特征呢?似乎总是觉得缺少什么。
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在想我今天干了什么,去了哪些地方,什么是最代表美国的,但似乎始终无法最贴切的表达出来。今天窜行与纽约地铁中突然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包容。有人说美国有严重的种族偏见,有人说美国的种族偏见并不严重,我宁可相信后者。当你踏上纽约的任何一辆地铁,你会看到不同肤色,头发的人坐在一起,甚至一排坐的七八个人个个都不相同。试想如果每天接触的人都不同,习惯了解之后,偏见应该会少很多吧。当然不同的种族之间似乎还是有一定的社会规则,比如黑人更多的从事社会基础服务类型的工作。
走在纽约的街头,常看见各色皮肤的人像开展览会一样的登台亮相,以前这是只有在北大开模拟联合国代表大会的时候才可以看到的景象。不过即使将眼都看花了,也无法判断究竟哪些人才是真正的美国人。记得去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时,看到有四对正在拍婚纱照的夫妇,竟然夫妇俩的肤色均不相同,可能美国人融进了各方的文化,也融进了各方的血液。
有人说纽约分为三部分:最外围的部分居住的黑人多,中间部分以亚裔为主,只有被围裹在内部核心部分的才是所谓的曼哈顿。也就是说纽约不仅仅是富人的天下,不仅仅是白种人的天下,不仅仅是传统的美国人的天下,这是一个移民的城市,不管纽约是否愿意,实际上它都已经兼容并包了。
(供稿:06级 闫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