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北大深圳论坛:林毅夫论收入分配和当前宏观经济

2008-04-07 11:46:00


      42日下午,北大深圳论坛第二讲在我院会议中心举行。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走上“北京大学深圳论坛”讲台,为深圳各界做了题为“收入分配不均和我国当前宏观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的报告。深圳市政府多个部门领导、深圳知名企业高管、深圳各大高校师生、社会各界群众及我院师生共1000多人参加本次论坛聆听报告,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林钧敬教授出席论坛,论坛由北京大学副校长、深圳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海闻教授主持。

    林毅夫教授从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2月,被世界银行任命为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在众多耀眼的光环中,林毅夫教授占据了众多个第一,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回国的经济学博士,国内第一位获得第三世界院士的中国经济学家,国内第一位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他的《中国奇迹》也是在国际上被引用最多的论文。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林毅夫教授在论坛报告中以鲜活的例证和翔实的数据回顾了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提出了中国由收入分配引发的深层次问题,并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对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以经济学家的敏锐视角系统地为大家勾勒出了一条大国崛起、并持续发展的清晰脉络。
 
 
 
“中国经验”得到世界肯定 中国经济将持续高速发展
 
    林毅夫教授指出,3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达9.7%的增长速度,经济规模扩大了14倍;3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17.4%,对外贸易规模达到2.17万亿;30年来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2.5亿,这些成绩确实举世瞩目,让我们备感骄傲。世界银行20世纪末做过一次统计,如果不计算中国2.5亿脱贫人口,整个世界的贫困人口在二战后的半世纪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因而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对中国具有贡献,对世界的稳定繁荣同样具有突出贡献。中国在解决自身经济发展问题上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经验”,这些经验正在被世界所关注并越来越起到一种示范效应,发挥它的影响。
 
    林毅夫教授认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由一个主要国家带动的,最早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19世纪末是美国,60年代是德国,21世纪应该是中国,中国经济在今后的20年甚至更长时间将保持高速增长。此中原因首先是中国经济具有不断变迁的潜力,无论是技术、制度都在不断的借鉴、参考、引进、消化、创新;其次,中国产业升级的空间很大,在资金上,一方面国内拥有大量的居民储户,另一方面中国也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市场潜力上,56%的中国农村人口逐渐的向城市转移。此外在基础设施、劳动力资源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不容忽视
 
      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三十年也出现了一些列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自03年来中国经济出现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快、货币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二是投资和消费不协调,表现为高投资低消费,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四是经济发展中的机制体制问题依然严峻。这四个方面也是温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四个方面,讲座中,林毅夫教授以他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的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林毅夫教授指出,这四个方面的问题直接原因虽然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不平衡、收入水平两级分化严重,但根本上还在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制度转型一直没有到位。而这些制度转型的矛盾又集中体现在最近这几年出现的“三过”问题上,即资产投资过快、货币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
    对于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三过”问题,林毅夫教授用一个收入不均导致的“经济怪圈”给出了直观的解释。目前国内的经济现状是低收入人群消费倾向高、投资倾向低,高收入群体消费倾向低,投资倾向高,收入不均导致的高收入高投资导致国内投资增长率过高,而且不易控制。具体表现为:高投资、高产能,但是消费力又不足,促使产品大量出口外销,导致外贸顺差过大;而政府为了稳定汇率,又要大量增发人民币购买外贸顺差导致的外汇流入,而大量增发的人民币在国内又储蓄到银行,导致国内储蓄升高;银行可贷资金增大,银行为实现盈利将货币尽快借出,又导致了国内信贷增加过快,信贷增加又进一步刺激投资,扩大国内生产,进而形成了一个高投资、高顺差、高信贷的经济怪圈。
 
比较优势理论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惑
 
 
    面对这些收入分配不均导致一系列问题,林毅夫教授首先梳理了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历史脉络,从“比较优势理论”出发,按着我国资源禀赋的现状,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指出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劳动力是低收入群体具有“比较优势”的最重要资产,而资本是高收入群体具有“比较优势”的资产,这两类资产价值实现的大前提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尤其是价格体系和收入分配体系,林毅夫教授认为要实现这种转变首要面临三方面具体问题:一是金融体系结构问题,目前五大国有银行和沪深股市控制了国内75%的国有资金,资本力量都体现在大型企业上,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真正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却借不到款,上不了市”,得不到相应的金融服务。 二是资源税费改革,国内大量的矿产资源最初都是由免费或者以很低的价格供国有企业开采,国家收取的“矿产资源税”和“资源开发补偿费”仅占到市场价格 1.8%,而国外对矿产资源征收的税费高达50%。随着矿产资源价格逐渐与国际接轨,资源税费改革势在必行。三是垄断行业通过自身的垄断地位获得大量的垄断利润,大量的垄断利润在企业内部支配,也导致社会分配不均。针对这三个方面的具体问题,林毅夫教授在论坛上提出了他的解决思路。第一,发展地区性银行,为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改变现有过分集中的金融体系,金融资源促进国内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发挥。第二,资源税费改革,提高资源税费,促进企业控制风险,正常盈利。第三,垄断行业开放竞争,加强垄断行业的产品价格和收入分配监管。
 
    最后林毅夫教授总结道:要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实现又好又快的增长,最首要的是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发挥国内各个产业和阶层的比较优势;解决国内收入差距问题,就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速度,提高劳动力资本的增值幅度,让人民充分就业,让贫困人口大量减少。
 
   深圳电视台、深圳特区报、南方都市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深圳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对本次论坛进行了跟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