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媒体链接:海闻教授在第四届深商峰会发表精彩演讲

2008-12-24 11:35:00


应对危机关键在政府观念改革
第四届深商峰会,多位重量级嘉宾发表精彩演讲,纵谈如何面对当前的全球经济衰退问题

日期:[2008年12月22日]  版次:[SA27]  版名:[深圳读本 重点]  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0 

  孙立平认为社会权利的失衡是造成贫富悬殊问题的重要原因。  本报记者徐文阁摄

 
  孙立平认为社会权利的失衡是造成贫富悬殊问题的重要原因。  本报记者徐文阁摄

  第四届深商峰会上,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右)在作主题演讲。本报记者徐文阁摄

  第四届深商峰会上,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右)在作主题演讲。本报记者徐文阁摄

  ●一些制度制定得太超前了,比如说环境标准

  ●政府要尽到自己在住房保障上的责任

  ●加工贸易型企业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冬天

  ●能够动的是行政经费里的三项:出国、餐饮、小车

  ●加快产业升级解决不了问题

  ●房价的暴涨或暴跌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是全球的事

  ●这场危机源于房市,必将终结于房市

  ●企业要加快兼并重组

  ●把全部资金都投到基础设施上去可能有问题

  ●出口明年甚至有可能出现负增长

  ●其中会涉及到很多政府部门利益,我们不能避讳这些问题

  ●中国将进入一个生产能力过剩和通货紧缩的局面

  ●明年有可能是最难过的一年

  ●关键的变革,到目前为止应该是加快政府观念的改革

  一场源自于金融领域的重大危机正在席卷全球,这场危机将会走向何方?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中国仅仅只需要产业升级就能应对吗?前日,2008年第四届深商峰会隆重召开,多位重量级嘉宾发表精彩观点。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以及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教授围绕经济危机走势以及应对之道发表了精彩演讲。

  曹红辉认为,应对金融危机,恢复信心固然重要。但是信心从何而来?来自于转变,来自于变革。“关键的变革,到目前为止应该是加快政府观念的改革”。他还表示,养老、医疗、教育三大项的支出欠账太多,成为巨大的缺口,所以财政的风险是很大的。如果要通过财政投入来拉动内需,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要压缩行政经费,“能动的是行政经费里的三项:出国、餐饮、小车,而这三项是最难动的”。

  1.危机何时结束?

  明年可能最为难过

  张曙光:危机从爆发到现在已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去年8月份开始,美国一夜之间从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变成流动性不足;第二阶段是今年的7至9月份,雷曼兄弟破产后产生信贷危机问题;现在是第三个阶段,由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过渡,不光是美国金融机构出现问题,而且实体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包括服务业、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汽车业,这些都是美国实体经济很重要的方面。

  美国的危机已经出现了蔓延趋势,欧洲的状况也不比美国好,并波及到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俄罗斯、韩国等。现在来看危机并没有到头,甚至还要看进一步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有多大。所以这次危机并不是一个短期的事情,有人预计明年有可能要复苏,其实明年有可能是最难过的一年。

  对于中国而言,中国将进入一个生产能力过剩和通货紧缩的局面,影响非常明显。危机对中国的一系列影响,恐怕还需要在今后才能表现出来。比如出口明年甚至有可能出现负增长。由于出口的下降、工业生产的下降,带来生产放缓,并引发就业问题。按照1.3亿农民工数量来计算,根据调查,现在农民工回流是6.5%,这就有780万以上的庞大数字。而且这几年高校扩招,有610万高校学生需要就业,这是面临的巨大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可能延长到20个月以上

  曹红辉:根据1958年以来美国经济衰退周期研究,到现在快60年里,平均每次经济衰退周期大体上是10个月,但是最近周期在延长。预计这场危机有可能延长到20个月以上。根据GDP的增长、就业率、工业增加值和公民实际收入增长率,本次经济衰退是从2007年四季度开始出现的。

  这场危机源于房市,必将终结于房市。回头看中国的房市,成交量急剧萎缩是必然的。房价的暴涨或暴跌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是全球的事,随着全球房市的调整,中国也将面临调整。如果市场信心不恢复,或者房价不稳定,市场信心就不可能恢复,这场危机就不可能结束。作为世界主要的需求方,美国进口的萎缩必会造成以中国为代表的供给方出口大幅度回落。这个态势没有改变的迹象,而且很有可能持续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加工贸易型企业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冬天。

  中国企业此前已有问题

  海闻:现在中国企业出现问题,不完全是经济衰退、金融风暴引起的,其实在之前已有问题。首先,9月份以前中国宏观政策一直是紧缩,让企业出现贷款难问题;其次,一些制度制定得太超前了。比如说环境标准,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衡量发展中的中国,尤其中国还属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当中国取得一定成就以后,有些学者,有些政府部门就忘记了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出台太超前的政策。

  2.如何应对危机?

  政府不能光救楼市

  张曙光:如何借这次危机完成中国经济的调整,使经济结构不再扭曲,我觉得是很难的。中国这几年的增长,一靠户口,二靠投资,最主要是房地产和基础设施。这次的四万亿投向基础设施是对的,但现在的状况和1998年财政扩张不一样,中国的基础设施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如果说把全部资金都投到基础设施上去可能有问题。这种情况下也需要基础社会的投资,如医疗、教育和住房,从长远来看还有很重要的方面,包括环保、服务业等。

  目前,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拿出了要救楼市的办法,也是在救自己,因为地方政府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房地产,但现在的这些办法是有问题的。最关键是要改善政府的行为,政府要尽到自己在住房保障上的责任。

  政府观念改革最关键

  曹红辉:应对金融危机恢复信心固然重要。但是信心从何而来?来自于变革。关键的变革,到目前为止应该是加快政府观念的改革,包括四大方面:第一,改革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就业;第二要提高消费,就必然要增加公共服务投入,必然要压缩一些行政性开支,改变财政结构就必然要调整现有的政府管理体制;第三,要增加或者提升我们的消费品、消费者对象。靠假冒伪劣、靠所谓的低质、不安全的商品和服务,这个民族也没有希望;第四,改善消费环境,压缩或者减少、消除一些对消费的抑制因素。这其中也会涉及到很多政府部门和利益集团的利益,我们不能避讳这些问题。

  行政经费要压缩

  曹红辉:全球性政府支出增长短期内主要在基础设施、国防开支等方面发挥作用。我们要解决的是:一,钱从哪来;第二,钱花到哪儿去;第三,钱花光了怎么办。其实,政府存款底子并不厚,因为我们有庞大的支出,养老、医疗、教育三大项的支出欠全国人民的账,成为巨大的缺口,所以财政的风险是很大的。每年五万多个亿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支出要用到日常开支和各项经费。比如1块钱有5分钱是地方财政,其余的才是行政性支出,才是科教文卫等。所以能够动的是行政经费里的三项:出国、餐饮、小车,而这三项是最难动的。

  企业要加快兼并重组

  海闻:产业结构调整不解决问题。不是说他们不买衣服了,所以我们的企业不行了,不买玩具了,我们的企业不行了,他们现在是什么东西都不要了。有人说我们要加快产业升级应对危机,用错药了。因为它是总需求下降造成的问题,不是结构性的问题。所以加快产业升级解决不了问题。企业要加快兼并重组,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每一个行业有很多的企业,每一个企业牵扯到很多的行业。这种企业结构绝对不符合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所以趁这个机会要调整你的产业,每个企业都要调整重新洗牌。你在这个地方不行了你就撤。这个地方是你主业的你就好好地发展,几家不行的企业这时候要商量怎么联合,进行很好的重组。

  国家考虑机构利益太多

  张曙光:改革30年资源要素的价格仍然是政府管制和国家买断,才造成市场的扭曲。现在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石油价格从去年的高点147美元回落到现在40多美元,中国又有大量的外汇,这时可以放开资源要素的价格,使得资源要素的市场能够形成。最近关于石油价格的调整,明年1月1日要出台燃油税,这都是对的。

  但是,我觉得调整步伐太慢。为什么慢?很重要一条,我们可能考虑两大垄断公司的利益太多。因为它们在上半年高位时可能进口了很多,要使它们盈利。我觉得从这样一些机构利益出发考虑,而不考虑整个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是有问题的。价格问题上,通货膨胀率高的时候很难调整,但是依靠扭曲相对价格去解决一些问题,只能使问题更复杂更难解决。

  链接

  孙立平做客南都公众论坛:

  跨越金融危机需重构利益均衡机制

  对于当下中国面临的经济问题,不少学者都归咎发端于美国的金融海啸。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在昨日做客南都公众论坛演讲时认为,中国的经济问题与1930年代的大萧条其实更为相似,要迈过这道坎,就需要重构利益均衡机制。

  孙立平认为,从最表面的层面看,中国在这轮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是生产能力过剩,内部需求不足,消费不足,其表现更具有传统危机的特点,即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当然金融风险也不容忽视)。在他看来,这与美国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生产过剩存在相似之处,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社会结构的调整、解决内需等。

  孙立平认为,1930年代大萧条及罗斯福新政的一个直接启示就是,要通过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社会制度的建设,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而变革社会的真正困难,则是如何突破既有利益格局的制约,使得正确的方案和政策能够得以形成和执行。

  中国的经济问题如何解决?孙立平认为,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在我国已经基本确立,但也出现了利益格局的失衡,后者源于社会权利的失衡,即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所存在的巨大差别,其表象之一就是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问题日益突出。

  重构利益均衡机制,在孙立平看来是度过经济危机这道坎的动力。他认为,国家的作用是为利益博弈制定规则并充当调解人和最后的仲裁者。只有建立信息获得、要求表达、施加压力、利益协商、矛盾解决的博弈机制,并将之制度化,现在利益失衡的局面才有望得到调整。

  话题

  政府购买商品房市场会怎样?

  张曙光表示,此举既可缓解开发商资金链紧张,政府又可以快速构建起住房保障体系

  一方面是楼市低迷,另一方面是很多人买不起房,在解决开发商资金需求和社会中低收入群体安居需求上,可以用一个纽带将双方诉求连接起来。在前日的第四届深商峰会上,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针对当前的宏观调控出了一个点子———政府可以出钱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商品房,然后将其面向社会中低收入群体出租。如此,既可缓解开发商资金链紧张,政府手中又可迅速筹集到大量保障性住房房源,节省了建设周期,从而快速构建起住房保障体系。

  设想:改变政府的行为方式

  张曙光这番话是针对当前中央和地方政府频频出台的刺激楼市措施讲的。“与其说地方政府救楼市,还不如说是救自己。因为地方政府很大一部分财政收入来自于房地产税收。但现在有些办法是有问题的,关键是要改善政府的行为方式,再加上政府要尽到自己在住房保障方面的责任,所以不如采取这个办法。”

  他的设想是,政府出手入市,在购房量很大的情况下便具有与开发商很强的议价能力,可以在正常市场价格基础上取得一定的折扣。政府出手购房后,也有可能带动市场的其他需求者入市购房,从而使得楼市重回活跃健康的轨道。政府购房之后,将这些房源作为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低价出租,从而满足社会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需求。

  “过去是政府从房地产领域拿钱,现在政府应该掏钱。它的价值不光是在稳定房地产市场上,更重要的是改变政府的行为方式。”张曙光认为,这个办法对于当前楼市来说可能是个更有效的办法。

  异议:有干预市场之嫌

  据了解,最近在内地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政府出资在社会上收购房源充实保障性住房的做法。今年12月,南京市便推出了“政府收购4000套住房的计划”,收购的对象不但包括一手房,也包括一些二手房。消息公布后,前往相关单位登记房源的开发商和市民络绎不绝,登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政府意欲购买的房源数量。

  此举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反对者则认为,政府如果分散收购,不利于集中管理。此外,政府直接入市,有干预市场之嫌。

  对于深圳来说,在此前的保障性住房筹集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区级政府以市场价格租赁商品房,然后再贴钱以低价转租给中低收入群体的做法。此外,在全市为数不多的廉租房保障户上,政府则大部分采取了直接按市场租金给予货币补贴的做法,由其去市场上自行租房。另外,政府购买一部分房屋的做法也零星出现过。但昨天深圳市国土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并无政府出钱直接去市场上大量购房的计划。

  专家观点

  ●深圳物业管理研究所所长陈蔼贫:如果从救楼市的角度去看这个做法,深圳楼市是否需要救还不能下断言。不久前市领导也表示过,我们深圳并不需要救市。从深圳的住房保障规划来看,虽然我们土地资源有限,大规模兴建保障性住房会比较慢,但深圳的住房保障有自己稳健的计划,只要坚持自己的步伐,按计划稳步推进就可以了。政府出资购房只能作为房源筹集的一种补充,目前还是不太适宜采取大规模购买的方式。

  ●中原地产深港研究中心总监张伟:让政府出资购房,这种方式实际上等于直接干预楼市了。如果实施的话,对于有效启动楼市肯定是非常有用的,但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分寸的问题。市场是有自身规律的,如果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政府不宜出手干预。所以实施这个建议应该慎重。其实在楼市调控方面,金融手段用好了也是非常有效的。

  政府出资购房做保障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政府自己建设的话,土地是没有地价的,建设成本较低,如果购买商品房,则价格相对较高。

  ■演讲嘉宾

  张曙光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

  曹红辉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

  海闻 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

  统筹:本报记者 杜雅文

  采写:本报记者 杜雅文 徐维强 刘荣 李斌 张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