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副校长接受新资本杂志采访
2009-05-19 18:03:00
遏制恐慌,从危机中寻找机会
作者:采访/李晶晶 胡晓琼 廖方

《新资本》:海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新资本》的采访!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您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恐慌是金融风暴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认为民众的信心和心态很重要,除此之外,请您能谈谈,还有哪些因素是导致金融风暴愈演愈烈的关键?
海闻: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金融系统本身出现了问题,金融系统和其他行业不同,在其他行业中,某一个企业出现危机对其他企业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在金融系统,一个银行出现问题就可能波及其他银行,从而导致大规模金融危机的爆发,危机的爆发又会引起社会恐慌,这种恐慌是让金融危机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这种恐慌心态影响下,消费者会减少银行储蓄,同时也会缩减消费需求;投资者对于投资变得更为审慎,他们会减少投资,即使有已经开展的投资项目,也会重新考虑暂停或撤回投资。这些都会促使金融危机进一步扩大。所以,恐慌本身不是危机的根源,但却是危机扩大的根源,也是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在这种时期,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制止恐慌的蔓延,否则一旦恐慌的心态继续蔓延,进一步伤害到实体经济,危机就会更加严重。比如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大萧条,就是因为金融机构出现危机之后,民众的恐慌没有得到及时遏制,导致金融机构全线崩溃,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从而造成经济长期低迷。目前值得乐观的方面在于,人类现在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对经济毫无了解,如果能有很好的办法处理,就能够渡过这场金融危机。
海闻: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金融系统本身出现了问题,金融系统和其他行业不同,在其他行业中,某一个企业出现危机对其他企业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在金融系统,一个银行出现问题就可能波及其他银行,从而导致大规模金融危机的爆发,危机的爆发又会引起社会恐慌,这种恐慌是让金融危机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这种恐慌心态影响下,消费者会减少银行储蓄,同时也会缩减消费需求;投资者对于投资变得更为审慎,他们会减少投资,即使有已经开展的投资项目,也会重新考虑暂停或撤回投资。这些都会促使金融危机进一步扩大。所以,恐慌本身不是危机的根源,但却是危机扩大的根源,也是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在这种时期,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制止恐慌的蔓延,否则一旦恐慌的心态继续蔓延,进一步伤害到实体经济,危机就会更加严重。比如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大萧条,就是因为金融机构出现危机之后,民众的恐慌没有得到及时遏制,导致金融机构全线崩溃,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从而造成经济长期低迷。目前值得乐观的方面在于,人类现在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对经济毫无了解,如果能有很好的办法处理,就能够渡过这场金融危机。
《新资本》:您强调政府在金融风暴中的作用,认为政府应该遏制恐慌心态蔓延、防止资金链断裂,请您谈谈,在这两方面政府应当有哪些具体举措?
海闻: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遭遇很多状况,包括经济波动出现的危机,这是市场经济固有的问题和缺陷,当这种问题出现时,如果仅仅依靠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来进行恢复,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而且会付出很大代价。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调控和引导有时可以减少这种损失。就目前发生的金融危机而言,政府可以在两个方面介入:金融方面和实体经济方面。从危机发生的情况来看,这场金融风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美国在金融和实体经济两个方面都已经受到危机的影响,和美国金融机构联系密切的欧洲金融系统也同样遭受冲击;相比之下,中国的金融系统受危机的直接影响并不是很大,主要的问题还是体现在实体经济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导致欧美等国的进口需求下降,从而对我们的出口造成了负面影响。实际上,2008年10月份以后中国的出口订单就呈现急剧下降趋势。
当然,国外需求下降只是经济问题的一个外部因素,经济需求还有其他三个方面: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目前的国外需求已经因金融危机受挫,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也同样受到影响,但是政府无法控制这三个需求的变化。那么,政府如果希望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扩大内需稳定经济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用增加政府需求弥补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比如通过增加开支或者政府采购等措施来扩大总需求。第二、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政府可以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促使企业的投资成本下降。此外,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减税政策来减轻企业现阶段遭受的压力和负担。第三、解决目前金融危机带来的失业问题。对于失业的人群,政府应当发放一定的失业救济,让失业者有生活保障,此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措施增加就业岗位,帮助失业者。最根本的是要让失业人群有所保障,否则容易产生社会动荡。
《新资本》:金融风暴带来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许多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剧增。还有一些企业开始推行保守政策,减少投资,降低薪酬,裁减人员,人们普遍认同这些措施是金融危机之下的理性决策,在您看来,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期应当保持怎样的心态?对于企业面对金融危机时的管理政策有何良好建议?
海闻:首先,对企业而言,应该意识到,经济出现波动和衰退很正常。在经济波动时企业应当保持一个良好心态,利润降低或者短期亏损并不意味着企业失去希望,应将这些看作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金融危机时期,某些企业推行保守政策,通过减少投资、降低薪酬、裁减人员等措施来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企业而言,无可指责。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他们必须根据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做出抉择,不能要求企业承担起国家的目标和责任。国家的责任和目标是保持社会稳定,而对于企业而言,他们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利润,在拥有利润的前提下企业才会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但在这样的一个危机时刻,很多企业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尤其是民营企业,压力更大。对于国有企业国家还会给予补贴,他们不会因为危机而导致停产关闭,但民营企业就要完全靠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为免遭危机覆顶,推行保守政策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我个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多地应该考虑危机过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如何化“危”为“机”,通过危机来提高效率。事实上,危机也是提高效率的一个好机会,因为企业在危机情况下,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具备市场竞争力,思考危机过后是需要扩大产品的产量,还是提高产品的质量,亦或是需要其他方面的创新。这不仅仅是危机管理的问题,而是危机中的对战略的考虑,包括应当继续经营还是选择转行。危机需要企业做一个战略调整,也是企业重组合并的一个好时机。
《新资本》:目前,有很多经济学家、学者都在分析中国缺乏信心是因为中国经济出了问题,政府应在这个时机及时进行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您曾在接受网易采访时谈到,在目前的时机之下最忌讳强制性的、全国千篇一律地、运动式地强调所谓的产业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认为产业升级与否,最有发言权的不是政府而是企业。请您谈谈您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您看来,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应如何转变?
海闻:之所以要提倡产业升级,并不仅仅是因为行业低端,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目前在低端行业里有着太多企业,企业供给过剩,没有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企业应该走出去,离开这些行业。
但是,产业升级应该是企业的决策,而不是政府的决策,政府可以帮助高科技企业,从政策上扶持,但是不能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强制性升级,也不能搞全国千篇一律地整体升级。整体升级的弊端在于:如果一个低端产业进行整体升级,企业都升级到高端行业,供给过剩的问题也同样会出现在升级后的高端产业。中国存在的问题是行业里的跟风抄袭,导致供给过剩。因此,必须把产业链拉开,一部分升级,另一部分留在原来的产业,等一部分企业升级了,留下来的企业就可以有效益。
我个人认为,对于产业升级而言,其实政府连产业引导都不应该,政府真正需要做的是不要在任何行业里设置障碍,这是最主要的。如果没有行业障碍,企业自己会寻找把握机会。政府的确应当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创新,但是鼓励的方式值得认真考虑。政府可以通过减少税收的方式来鼓励企业进行科技研发。很多大企业会拿出收入的一部分用来研发,比如辉瑞等大药厂就拿出收入的10%左右用于研发,用于研发的这部分收入政府可以不收税。这样的方式是值得借鉴的,而不是简单的由政府拨款给企业做研发,这样会导致企业对政府产生依赖。
除研发之外,产业升级需要注意的另外一点是知识产权保护。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那就没有人愿意当出头鸟,因为研发出新的东西都会被模仿复制,那么就没有人愿意升级。产业升级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我们目前的企业之所以没有积极性去创新,其原因就在于总是被抄袭,而且相当一部分企业都只是希望凭借模仿抄袭来获得效益。但美国企业的观念就有所不同,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产品或者服务,当看到有企业开发出新产品或服务时,其他企业也不会简单地想去复制和抄袭,他们会希望从中得到借鉴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东西。
谈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我认为应该要因地制宜。从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某些地区的增长方式需要转变,应该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生产附加值更高的地方。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土地价格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高,很自然的,如果要获得效益必须开始生产质量高、附加值高、科研成本高的东西。沿海地区的人才和资源也足以支持其转变,因此沿海地区应当进行产业转移,比如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生产力提高后,发展的空间还是在服务业,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就越大,现在我们的沿海地区就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经济增长方式应当呈现为集约型。而和沿海地区不同的是,内地刚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阶段,受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局限,无法生产出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因此从目前现阶段而言,强制内地与沿海地区同步进行产业升级是不现实和不科学的。
海闻: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遭遇很多状况,包括经济波动出现的危机,这是市场经济固有的问题和缺陷,当这种问题出现时,如果仅仅依靠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来进行恢复,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而且会付出很大代价。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调控和引导有时可以减少这种损失。就目前发生的金融危机而言,政府可以在两个方面介入:金融方面和实体经济方面。从危机发生的情况来看,这场金融风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美国在金融和实体经济两个方面都已经受到危机的影响,和美国金融机构联系密切的欧洲金融系统也同样遭受冲击;相比之下,中国的金融系统受危机的直接影响并不是很大,主要的问题还是体现在实体经济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导致欧美等国的进口需求下降,从而对我们的出口造成了负面影响。实际上,2008年10月份以后中国的出口订单就呈现急剧下降趋势。
当然,国外需求下降只是经济问题的一个外部因素,经济需求还有其他三个方面: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目前的国外需求已经因金融危机受挫,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也同样受到影响,但是政府无法控制这三个需求的变化。那么,政府如果希望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扩大内需稳定经济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用增加政府需求弥补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比如通过增加开支或者政府采购等措施来扩大总需求。第二、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政府可以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促使企业的投资成本下降。此外,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减税政策来减轻企业现阶段遭受的压力和负担。第三、解决目前金融危机带来的失业问题。对于失业的人群,政府应当发放一定的失业救济,让失业者有生活保障,此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措施增加就业岗位,帮助失业者。最根本的是要让失业人群有所保障,否则容易产生社会动荡。
《新资本》:金融风暴带来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许多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剧增。还有一些企业开始推行保守政策,减少投资,降低薪酬,裁减人员,人们普遍认同这些措施是金融危机之下的理性决策,在您看来,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期应当保持怎样的心态?对于企业面对金融危机时的管理政策有何良好建议?
海闻:首先,对企业而言,应该意识到,经济出现波动和衰退很正常。在经济波动时企业应当保持一个良好心态,利润降低或者短期亏损并不意味着企业失去希望,应将这些看作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金融危机时期,某些企业推行保守政策,通过减少投资、降低薪酬、裁减人员等措施来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企业而言,无可指责。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他们必须根据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做出抉择,不能要求企业承担起国家的目标和责任。国家的责任和目标是保持社会稳定,而对于企业而言,他们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利润,在拥有利润的前提下企业才会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但在这样的一个危机时刻,很多企业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尤其是民营企业,压力更大。对于国有企业国家还会给予补贴,他们不会因为危机而导致停产关闭,但民营企业就要完全靠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为免遭危机覆顶,推行保守政策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我个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多地应该考虑危机过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如何化“危”为“机”,通过危机来提高效率。事实上,危机也是提高效率的一个好机会,因为企业在危机情况下,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具备市场竞争力,思考危机过后是需要扩大产品的产量,还是提高产品的质量,亦或是需要其他方面的创新。这不仅仅是危机管理的问题,而是危机中的对战略的考虑,包括应当继续经营还是选择转行。危机需要企业做一个战略调整,也是企业重组合并的一个好时机。
《新资本》:目前,有很多经济学家、学者都在分析中国缺乏信心是因为中国经济出了问题,政府应在这个时机及时进行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您曾在接受网易采访时谈到,在目前的时机之下最忌讳强制性的、全国千篇一律地、运动式地强调所谓的产业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认为产业升级与否,最有发言权的不是政府而是企业。请您谈谈您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您看来,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应如何转变?
海闻:之所以要提倡产业升级,并不仅仅是因为行业低端,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目前在低端行业里有着太多企业,企业供给过剩,没有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企业应该走出去,离开这些行业。
但是,产业升级应该是企业的决策,而不是政府的决策,政府可以帮助高科技企业,从政策上扶持,但是不能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强制性升级,也不能搞全国千篇一律地整体升级。整体升级的弊端在于:如果一个低端产业进行整体升级,企业都升级到高端行业,供给过剩的问题也同样会出现在升级后的高端产业。中国存在的问题是行业里的跟风抄袭,导致供给过剩。因此,必须把产业链拉开,一部分升级,另一部分留在原来的产业,等一部分企业升级了,留下来的企业就可以有效益。
我个人认为,对于产业升级而言,其实政府连产业引导都不应该,政府真正需要做的是不要在任何行业里设置障碍,这是最主要的。如果没有行业障碍,企业自己会寻找把握机会。政府的确应当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创新,但是鼓励的方式值得认真考虑。政府可以通过减少税收的方式来鼓励企业进行科技研发。很多大企业会拿出收入的一部分用来研发,比如辉瑞等大药厂就拿出收入的10%左右用于研发,用于研发的这部分收入政府可以不收税。这样的方式是值得借鉴的,而不是简单的由政府拨款给企业做研发,这样会导致企业对政府产生依赖。
除研发之外,产业升级需要注意的另外一点是知识产权保护。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那就没有人愿意当出头鸟,因为研发出新的东西都会被模仿复制,那么就没有人愿意升级。产业升级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我们目前的企业之所以没有积极性去创新,其原因就在于总是被抄袭,而且相当一部分企业都只是希望凭借模仿抄袭来获得效益。但美国企业的观念就有所不同,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产品或者服务,当看到有企业开发出新产品或服务时,其他企业也不会简单地想去复制和抄袭,他们会希望从中得到借鉴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东西。
谈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我认为应该要因地制宜。从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某些地区的增长方式需要转变,应该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生产附加值更高的地方。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土地价格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高,很自然的,如果要获得效益必须开始生产质量高、附加值高、科研成本高的东西。沿海地区的人才和资源也足以支持其转变,因此沿海地区应当进行产业转移,比如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生产力提高后,发展的空间还是在服务业,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就越大,现在我们的沿海地区就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经济增长方式应当呈现为集约型。而和沿海地区不同的是,内地刚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阶段,受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局限,无法生产出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因此从目前现阶段而言,强制内地与沿海地区同步进行产业升级是不现实和不科学的。
副栏:
海闻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经济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