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茅于轼先生到访南燕,与师生共话人文经济学

2012-04-01 12:00:00


        【汇通社讯】为什么GDP的增长并没有带来人们内心的平静和愉悦?为什么人文主义应该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将人文关怀纳入经济学的思考框架?2012330日下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带着他对人文经济学的独到见解,走近美丽的南国燕园,为北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而生动的经济学讲座。

        身为经济学大家,茅于轼先生待人却非常亲切和蔼。讲座之前,茅于轼先生在师生带领下一同领略了南国燕园的绚烂春光。边走边聊,茅老十分关心学生们的生活起居:住宿条件如何?有没有空调和独立卫生间?有没有健身房?平时会不会积极锻炼身体?……关切的问候,让同学们心中倍感温暖。

        下午三点半,茅于轼先生来到座无虚席的E104,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上了讲台。汇丰商学院黄海峰老师主持了本场讲座。黄老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茅于轼先生的个人经历:茅于轼先生出身书香门第,是中国民间经济学者的重要代表,代表作为《择优分配原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谁妨碍我们致富》等,其伯父茅以升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简要介绍之后,茅于轼先生开始为大家解读人文经济学的奥妙。

        首先,茅老回顾了自己的经济学之路。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茅老开始关注经济学中的最优化问题:如何给土地施肥使得产量最大?如何调整汇率使得对GDP的影响最优?……等等。他认为,以上问题都可以通过数学中的非线性规划求解的方法予以解答。1985年,茅于轼先生将自己的思考凝结成著作《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该书日后被称为是一本重新构造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著述,并奠定了茅先生作为经济学家的地位。之后,茅老又进一步将非线性规划求解的方法予以丰富,提出了动态择优分配的方法,为深入解决数理经济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然而,随着岁月的积淀及人生阅历的丰富,茅老对于经济学的看法也有所转变。过去,他认为光用数学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许多经济学问题。但慢慢地他发现,经济学不仅是数学问题,它还涉及到社会问题、甚至是人权问题。一个脱离了社会伦理道德的数学求解是对经济学问题不负责任的答案。因此,在思考如何最大化财富创造之时,经济学家也应该更多地考虑道德的约束与人文的关怀;在思考如何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之时,国家也应该更多地为人民谋福祉、求幸福。

         最后,茅于轼先生对于资源配置问题进行了总结。他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表明资源配置合理且高效。比如金融行业,虽然看似不如实体经济一般能为GDP抛砖添瓦,但事实上也是在创造价值,因为金融行业能够利用其专业知识帮助实体经济钱尽其用,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资源优化配置。

        在讲座尾声,师生们就资源分配、经济制度、GDP与幸福感等话题与茅于轼先生进行了充分交流。茅于轼先生还是强调,取消特权、公平竞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上种种是GDP发展与人民幸福指数提高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讲座最后,汇丰商学院学生会主席林晓伟代表全体师生,为茅于轼先生献上北大纪念品一份,感谢茅老先生远道而来为大家带来的精彩演讲。

        (供稿:刘诗瑶 摄影: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