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商界军校》:一部精彩的创业史

2015-01-19 18:32:34


              
  翻开沈清华新书《商界军校》,我就被吸引住了。“北大”、“商学院”、“海闻”和“创业”这些元素,每个都吸人眼球,何况是组合在一起。

  同样一本书,不同人读收获不一样,评价甚至会截然相反。鲁迅先生谈起读《红楼梦》时曾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这本书被誉为“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商学院创业史的商业著作”,我也是把它当作创业史来读的。慢慢咀嚼之后,认为至少有两方面突出价值:一是史学意义;二是对创业者的启迪作用。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伟大时代,这个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和主题就是创业。作者是一名记者,记录时代的使命感让他拿起笔写下了这本精彩的创业史。写这个时代创业的书很多,但写商学院创业史的极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声,现代商学院教育引入中国,一般认为以1994年中欧商学院创立为标志。商学院和一般教育机构不一样,学员绝大多数来自社会,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它的引入和崛起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古老的北大在年轻的深圳创立一所商学院,今天又如此成功,这其中的一切都值得大书特书,载入史册,具有标本和史料价值。作者视野开阔,把北大汇丰商学院的创业,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宏大背景之下来写,增加了作品的厚度。现在北大汇丰商学院是深圳唯一、南中国最好的商学院,若干年后,相信它一定会迈入世界一流。那时,当人们再翻阅这本书时,一定会说功德无量,因为它记载了中国一所商学院迈向世界一流的一段历史。这本书不是理论著作,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要研究中国商学院和高等教育的这一段历史,这本书都值得认真去读。

  吴敬琏先生对汇丰商学院的创业史和这本书的评价都极高,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他在序言中认为:“它既可以看作中国商学院教育发展史的一个值得书写的篇章,也是中国改革史中一个需要认真总结和借鉴的案例。”

  正因为是一部创业史,这本书对正在或准备创业的人来说,它的启迪作用才更加大,书中满是创业家海闻的创业经验。我认为,海闻带领团队创办北大汇丰商学院,至少有几点给人启发。一是创业者眼光要准。什么值得去做,而且可以做好,这是所有创业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想清楚,或判断不准,贸然行动,肯定要栽跟头。林建华邀请海闻从北京到深圳创办商学院,一开始海闻并没有马上答应,经过实地考察和认真思考之后,他认为“深圳就是当年美国的加州”,发展高等教育前景无限,自己有条件、有能力把商学院办好。认准之后,才毅然只身来到深圳创业。

  二是创业必须创新。创业本身就是从无到有,这个过程不能照着别人葫芦来画瓢,要有新创意,新路子,新举措,在不断创新中成长壮大,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众多商学院中,北大汇丰商学院为何能迅速崛起,甚至后来居上?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喜欢另辟蹊径,与众不同。书中记载了汇丰商学院许多独特做法,比如在全日制研究生中推出“双硕士”项目,前一年半不准实习,实行全英文教学和军训常态化等等,很多举措在他们之前,国内无人做过。

  三是创业要学会坚守。海闻自从2004年下定决心到深圳创办商学院之后,持之以恒,至今仍然奋斗在岗位上。期间虽然有很多诱惑,也曾遇到不少挫折,但他心无旁骛,咬定青山不放松。十年坚持,才有今天的辉煌。他曾经根据自身经历总结说:十年才能干成一件事情。对创业来说,急功近利,朝秦暮楚,是很难成功的。

  作者是资深记者,在写法上很善于说故事,很多地方像纪实小说,具有《华尔街日报》讲故事的风格,比如,写海闻争取汇丰银行捐赠的部分,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现场感画面感都非常强。用文学的笔调来写真实的故事,读起来轻松有味,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当然,读完之后,不要忘了细细思考,这样才能获得更多启发、更大收获。

  (作者刘堂江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辑:该文2015年1月17日发表于《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