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取舍之间:2008级PHBS校友范杨的新财富之路

2016-06-01 16:50:20



 
范杨,国泰君安家电行业负责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2008级经济学硕士,曾先后供职于申银万国、瑞银证券等金融机构。2015年新财富第二名,水晶球评选第三名。
 
  分析师这个行业,铁打营盘流水兵。

  新财富之路并没有人们想的那样自然,每个人都有一些无法言说的艰辛和一段难以复制的奋斗历程。

  借着国泰君安研究所返校宣讲的机会,范杨和我们分享了他的校园故事和职业感悟。
 
热心宅男:机缘巧合成助教

  “我是个宅男。”范杨自我调侃道。

  和人们脑海中性格内向、寡言少语的宅男形象不同,范杨是一个热心积极的阳光宅男。
研究生入学后,范杨主要活跃在证券投资协会和汇通社两个社团。

  2008年,一批对炒股有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成立了证券投资协会,其中就有范杨的身影。

  “只要我们一做经验交流和分享会,基本社内社外的人都会过来。”

  爱好摄影的范杨还加入了汇通社。

  由于成立时间很短,北京大学深圳商学院努力向外界发出信号,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学生和一切。

  当时,行政老师打算定期邮寄手册给公司的HR和高管,以便他们能持续看到学院的最新动态。

  而范杨,也萌生出一个想法——制作新闻图集。

  其中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放弃大篇幅的文字,采用图片故事的形式。人们只需要花上3到5分钟,就能知晓学院最近的新闻。

  虽然最后这个想法没能付诸实践,但是范杨对当时的满腔热情依然记忆犹新。

  “你有一个想法,那就把它做出来,当时就是觉得应该要做这件事情,可是无奈资源有限。”
 
  除了参与社团活动,范杨还抽空给行政老师们培训office软件并且帮他们设计了一个考勤数据库。

  “宅男的特性嘛,技术的东西门儿清。”
 
  有一天,一个师姐突然找到范杨,说申银万国研究所的副所长来讲课,问他有没有兴趣做助教。

  闲着也是闲着,“我就答应了。”

  机缘巧合,范杨成了黄燕铭老师的助教。


 
  研究员:顿悟后的职业选择

  “其实来这边我理想是进投行。”

  和很多本科同学一样,投资银行一度是范杨的职业目标。

  毕业之后,身边很多同学也去了投行工作。

  “我自认为这些人大部分比我优秀。”

  然而,几年过去了。在范杨看来,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

  范杨开始怀疑起自己的选择,认真分析了自身素质和行业特点。

  “一旦不适合这个行业,你可能会经历非常惨痛的几年时间然后回到原点。”

  范杨认为,缺少性格和能力支持的工作是没有上升空间的,然而投行需要的很多能力和资源并不是进去之后能够通过努力得到的。

  “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死结。”

  有一天,学院组织去海边。回程车上,同学们欢声笑语,聊学业,聊人生。

  “我突然发现以前想的是错的,可能我根本就干不出来。”

  从那以后,范杨就再也没有想过要去投行。
 
  另一边,一个偶然的机会把范杨引入了研究员的世界。

  在黄燕铭老师的推荐下,范杨去了申银万国实习,开始从事研究工作。

  黄燕铭老师识人本领在业界是出了名的。可能只是聊三分钟,听两句话,他的心里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

  范杨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会是那个被选中的人,只是觉得天命如此,一个人的性格和言行举止决定了其他人对你的判断。

  “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再努力也没有用。”

  通过在研究所的实习经历,范杨对研究员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

  “真正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改变人生命运的是二级市场的卖方研究员。因为无论你的出身,和其他一些东西,只要个性和能力到了,你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就这样,范杨选定了证券研究方向。
 
  范杨喜欢把自己从投行到研究员的转变过程称为顿悟。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信息和信号,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人从事不同的职业。人们可以找到和自己同类型的人,很容易比较他们的选择。

  “既然你已经看到了,为什么要固执呢?”

  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情,只有合适的人才能够做好。

  通过对自我能力和行业职业的评估,范杨做出了他认为对的选择。
 
   两次跳槽:有舍才有得

  人生不是能完完全全计划好的,很多事情只是顺水推舟。

  范杨第一次接触二级市场是在申银万国实习,毕业之后也就自然而然留下来工作。

  六个月之后,范杨跟随黄燕铭老师到了瑞银证券研究部。

  对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做出这个决定非常不容易。

  “因为我不是一个工作15、20年的人,我要承担很多风险,很多不确定性。”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摆在范杨面前的,是好老板和好平台的两难选择。

  范杨又一次理性评估了收益与风险。

  一个好领导,会共享资源,带领你做一些工作,行动时候也会把你当作利益共同体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意味着在人才流动中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一个好公司,会更稳定,风险相对较小,能够给新人更多自我沉淀的空间。

  但也许,范杨早就心有所属。

  他苦思冥想的,与其说是答案,不如说是一个理由。

  “换工作对很多公司来说是一个很敏感的事情,要有非换不可的理由。”

  当一份工作由于领导的调动,已经很难再有成长性可言的时候,跳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而研究员的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是跟团队绑定的。

  这就是范杨的理由。

  2013年,范杨加盟国泰君安。
 
  有人说,范杨用两年的时间走了黄燕铭老师二十年的路。

  然而只有自己才知道,这段路,对黄老师来说是坦途,于他而言,则是薄冰。

  2012年,范杨刚到瑞银,黄老师却从瑞银离开,去了国泰君安。

  这个年轻人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自我怀疑,和一段痛苦的回忆。

  “真的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你突然发现自己要失业。”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打击不过挂科,大不了就再考一遍。但现在,很多事情没法重来。

  范杨第一次感受到象牙塔之外的残酷和初入社会的压力。

  然而痛苦是重生的必修课。动心忍性,方能增益其所不能。

  最终,范杨还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度过难关,闯出了一片天地。

  “这就是人生的一种机缘,我刚好撑过来了,但可能换一个人,他就死了。”
 
 后记:
  范杨回校的那天是12月20日,晚上有汇丰商学院的新年晚会,那段时间同学们都在忙着准备礼服、造型,期待着这一年一度的盛会。然而,当天上午的国泰君安讲座依然座无虚席,足以见得同学们对于二级市场的热情和兴趣。随着越来越多汇丰的学弟学妹进入金融行业,范杨也有一些期待:“现在主要是我们影响他们,再过十年,可能就要接受他们的帮助了。”

(撰文:汇通社梁爽、张哲源、赵君妍,来源:《汇志》,链接:http://www.phbs.pku.edu.cn/content-724-32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