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北大汇丰创讲堂 | 对话安踏COO陈科:企业永续增长的核心

2022-12-29 10:20:06


丰创讲堂邀请到,安踏集团COO、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前全球高级合伙人,专注大消费领域行业近20年时间,著有《动态效率》一书。

乌卡时代,探索不确定中的确定性

 

动态效率实际上不是一个新词,严格来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核心强调的就是人的创造性。2021年中国达到人均GDP收入1万美金,北上广深等部分城市人均GDP突破了2万美金。在这样的GDP增速之下,传统的企业成本节约、快速和效率已经不够用了,消费者对于服务、体验的诉求会越来越高。因此,在很多业态更替中,每个经济体不同的周期波动背后是有逻辑可以追诉的。《动态效率》一书的核心就是以人们的需求和约束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去找到最佳的均衡点,讲清楚理论的同时,也写了丰富的实践案例。

 

《动态效率》讨论了三个核心要素“成本、效率和体验”。区别于传统理解中的节约成本,这里谈的“成本”是从精准这个维度出发,做到最优的选择,只有在最优选择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成本最优。“效率”则是解决如何在大家注意力容易被分散的情况下,快速抵达消费者认知,抓住消费者。从企业方出发,“体验”则需要关注怎样从消费者的体验出发。与“以消费者为中心”背道而驰的企业往往到一定程度就突然不见了,或者说即使市场占有率很高,到一个增长点之后可能也不会再增长,这个怪圈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

 

因此,在不确定性环境下,怎么去塑造笃定感,做一个“好企业”。未来企业不光是要规模大、体量大、利润丰厚、让股东有回报,很大程度还要对社会有价值贡献,核心是要对消费者、用户有持续的价值贡献。于是终点就是要做“好企业”,外求变、内求善。

从大到小、从易到难,从基本到升级的过程现象,还是非常明显的,特别在中国语境下非常典型。以零售业态来说,类似国美、苏宁这些企业,早些年在连锁零售里属于标杆企业,而现在的状况,大家也比较清楚了。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现象,是因为大家电是当时普遍的消费需求,在大家电之前大家的消费需求是家居建材行业,再往后一些提供升级产品性能的品牌最先跑出来。说明人们的需求有个逐渐迭代升级的过程,需求又导致了这些企业被消费者需要,而企业又刚好做了那件事,所以它成功了。很多企业的成功无论是有意或是无意,其实都是借势成功

关于到底有什么规律可遵循的问题,《动态效率》理论篇对比了全球主要的经济体,并划分出萌芽期、增长期、调整期和成熟期四个周期。萌芽期GDP水平不高,大多数核心资源都是垄断的,有一些开放的资源购买渠道也是极度分散的。增长期出生率非常高、劳动人口占比非常高,城镇化率快速提升,老龄化并不算太高。在这个过程中品牌的概念逐渐涌现,再到品牌、再到品质,到增长期尾声就出现了消费主义。调整期的特征在于GDP增速进入个位数甚至零增长,这个过程中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开始降低,老龄化加速,开始出现逆城镇化趋势。老龄化持续加大,GDP的增速有可能出现负值或者完全是零,就来到了成熟期或者半衰退期。所以,如果知道所在的区域处于怎样的周期,那么基于这个周期内的消费特征和消费需求,再结合当前的约束因素,看需求有没有被释放的可能。

 

中国为什么发展这么快?中国经历了三四十年的快速发展,归因于互联网+开放,约束因素在短时间内快速被释放,生产力在拼命增加,需求快速释放,就催生了快速增长,在全世界都算是一个奇迹。在每个当下的周期内,你是不是符合所在需求的趋势,对当下主流消费人群有没有价值?如果没有价值,那被淘汰是必然的事。

 

二、战略思维,凝聚企业核心竞争力

2.1  审时度势,打通需求与约束

所有企业家、领军人物首先要具备的,就是以战略视角为导向去管理一家企业。这不单单指过往说的以产品为主,以渠道为主,更多的是以战略视角为主,就是从人,品牌、产品、渠道这些维度结合起来的。

 

战略思维有几种,一种是成本领先、规模化,比如像美的,他们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第二种是寻找蓝海或差异化,有些品牌能在夹缝之间寻找隙缝。另外就是非竞争,在一个新的需求里面找到痛点,然后你创造了一个新东西出来。类似的案例,尤其在现在新消费行业里还是挺多的,核心思维方式就是回归到需求本质,不是站在产品层面做优化和改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很多的方式可以去打开,在书中我也举了很多例子,其实可以打开思考方式,创造新思路,书中也写了一个系统的方法论,让大家改变认知本身。

 

战略视角说到头就是个选择问题,如果回归到本源就是解决需求和约束,解决的顺序就是从大到小、从易到难。第一个要回答的就是选择本身的问题,在可选的情况下,有四个维度去思考。第一个是选一个相对大的赛道;第二个是这个行业本身增速还是快的,它不属于低个位数甚至负增长的行业;第三个是行业竞争相对和缓的;第四个是自身要定位清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本身。

2.2 打造不被稀释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和核心能力之间的重要区分点,在于核心竞争力是具有相对独特性的,而且不随着企业的发展被稀释,而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被加强。而核心能力是具备一定的通识性的,所以你可能被竞争对手模仿、超越。

 

比如说,便利店行业很大程度来说就是你的组货能力和渠道布点能力。如果能满足当地社区或者老百姓的需求,那组货能力还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在这个区域只有15%左右的市场份额甚至更低,这样就危险了。原因是便利店的网点不够密,那你的核心竞争力,本身的抗击打性或者抗风险性不高。所以便利店行业都是在一个小区域内非常密集,组货都是能很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在这个市场上他一定具备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不会被稀释的,是可持续的。

 

企业核心竞争力怎么辨别?首先第一点,你是相对稀缺的;第二点是不可替代,不是拿钱就能替代的;第三点,不太容易获取;第四点,这些能力能够提供顾客价值,不是自己臆想出来的核心能力。基于刚才我说的这四点,各自去想一下每个不同的业态,其实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地方。所以核心竞争力一定是回应顾客真实的需求,比如对个性化、体验等诉求。同时,他是具备一定不可替代性,你的能力在市场上是相对稀缺的,不是一个大家都有的能力,这才叫核心竞争力。

 

三、场景案例

3.1 成为巨头林立市场中的黑马

用上面的四点框架可以给企业家一个指引,帮助分析构建核心竞争力。比如饮料这个行业没有大的技术、资本很难做,但元气森林就从这个非常拥挤、巨头林立的市场当中异军突起。元气森林的核心是发现了一个诉求,就是消费者想喝碳酸饮料,但是因为饮料含糖容易发胖、对健康不好,所以他找准一个“想喝但怕胖”这么似乎有点悖论的需求。需求是想吃,约束是怕胖,元气森林诞生就诞生在这个约束和需求之间的平衡点上,所以他发明或者说他把无糖气泡水这个概念做大了。类似的概念在现在行业里还存不存在?在需求和约束中间有没有这样的矛盾点?这样的矛盾点如果你发现了,能不能做出相关产品去应对?如果能找到,他一定是个爆炸性的需求点,每一点都可以做出巨大的市场出来。

3.2 适应需求变化,保持长期活力

第二个场景,已经是行业老大、龙头企业,有些慢慢就变得没有什么活力了。包括一些新兴品牌能够做大做强上市,也是曾经开过花,但遇到很大挑战突然就没了。那么,老树怎么让它开花?或者说怎么样持续地价值创造?这里需要注意:需求和约束总在逐渐变化。70后、80后、90后甚至00后的需求一定不一样,我们当时用的一些东西拿到现在让00后去用就会有问题。比如电视机这个行业,一些A股上市公司,市占率都不低,但他的股价可能跟销售额一样,有的甚至比销售额还低,为什么会这个状况?我不知道大家现在还有多少人看电视,我们过往的休闲时间大多数在电视机跟前消耗,家人在一起团聚,以这个为中心。后来我们都用智能手机了,因为它更灵活、自我、方便、个性化。如果我要看大屏幕就买一个投影仪,因为现在投影的质量甚至超过电视机。这种情况下,对消费者需求没有与时俱进的理解,对于技术所带来的约束因素的释放没有提前布局,没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凋亡也是必然。怎么应对?把过去东西盘整一下,想想电视只当个屏幕能不能有核心竞争力?或者把电视机这个产业全部敲碎打成碎线,重新组装生产一些新产品,焕发第二次核心竞争力,是不是可以?

3.3 出海之路中的企业选择

中国企业怎么能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出海成功?首先,全球化这个话题对企业来说不是必答题,是否走出去也是两面性的。当前中国还有巨大的消费潜力没被释放,如果在这里都没做好,就要反思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不是出问题了,自身模式在这个土地上没法生存,换个土壤就能生存吗?如果一定要出海,在我看来有两个目的是合理的:市场扩张规模增加;核心竞争力需要再次加强。比如一家设计公司在中国做的不错,但有些国家人才比较多,到那里核心竞争力能再次增强,我觉得你可以走出去。另外,要以用户的需求、市场为出发点。比如非洲国家,就把自己当做非洲公司,用当地人来生产、管理。拉高视角输出核心竞争力,而不是站在一个点去往外延伸,“我不是我,我是他”,以这样方式去管控海外公司,往往到最后结果都比较好。

 

90分钟很短暂,在大家意犹未尽的时候,陈玮教授和陈科博士的精彩对话结束了。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和支持北大汇丰创讲堂,下期见!

 

【特别感谢】中信出版集团对本期创讲堂的大力支持。

 

【嘉宾招募】创讲堂将持续招募大咖来分享,欢迎您联系北大汇丰创业君(微信号:PHBScie)自荐或推荐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