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鸣长聘副教授合作论文在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发表
2023-02-27 10:16:41
日前,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长聘副教授蔡晓鸣在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Volume 208, March 2023)发表了题为“On the Foundations of Competitive Search Equilibrium with and without Market Makers”(《是否存在做市商与竞争性搜寻均衡的微观基础》)的合作论文,探讨了当求职者同时申请多家公司时,是否存在做市商对竞争性搜寻均衡的影响。论文合作者为美国乔治城大学的James Albrecht博士、Susan Vroman博士以及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 Pieter Gautier博士。
资料图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创刊于1969年,是理论经济学领域最受关注的国际顶尖期刊,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九种核心期刊之一,其刊登论文主题包括机制设计、决策理论、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等。根据Clarivate Analytics(科睿唯安)的最新数据,该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为1.79。
在竞争性搜寻(又称“定向搜寻”)模型中,工人在申请工作之前可以观察到市场中职位空缺的工资(明示工资)。更高的明示工资会吸引到更多的求职者,但同时也意味着更低的企业利润。既有文献中有两种关于竞争性搜寻均衡的微观基础:第一种假设不存在做市商,公司可以自行选择明示工资,而第二种则假设做市商通过协调不同公司的明示工资来组织搜寻市场。在经典模型中,由于工人单期内只能申请一家公司,所以上述两种不同的微观基础下的竞争性搜寻均衡结果是一样的。
蔡晓鸣长聘副教授与其合作者将工人可以同时申请多家公司这一重要现实因素纳入了分析范围,并发现上述两种不同的微观基础会导致不同的均衡结果。当不存在做市商时,公司自行决定明示工资。当某公司选择一个新的、非均衡的明示工资时,决定申请该公司的工人也将同时申请其它选择均衡工资的企业。由于不同公司可能试图招聘同一工人(即就业市场中的“抢人”现象),上述公司从而对其它坚持选择均衡工资的企业造成了负外部性,从而导致竞争性搜寻市场均衡不是有效的,并且在均衡时公司的期望回报低于其对社会剩余的边际贡献。
在存在做市商的理论框架内,当做市商组织一个新的、非均衡的搜寻市场时,决定参与新市场的工人会将他们所有的申请都投放到该市场中。做市商从而可以内化工人多份申请给公司带来的负外部性。由于不存在外部性,在此情况下,竞争性搜寻市场均衡是有效的。
蔡晓鸣,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长聘副教授,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搜索和匹配等,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Economica、Economics Letters 、 Labour Economics等期刊。
(资料来源:蔡晓鸣;;编辑:木南;图片:悠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