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险,要不要买?
2022-02-23 09:56:45 信息来源:
“最近一段时间疫情又开始反复了,我周围的人都在咨询‘隔离险’,有的时候一天就能成交十几单。”
保险营销员古月(化名)这样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说。“为了图心安,我也给自己和老公买了‘隔离险’。”她补充道。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发现,近期“隔离险”悄然走红,不仅荣登各大投保APP热销榜,还引起社交平台网友们的广泛热议。
那么,“隔离险”到底是啥?值得买吗?
减少隔离期间的经济损失
《中国银行保险报》梳理发现,目前,包括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安保险”)、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以下简称“众惠相互”)、平安产险、太平财险等在内的多家保险公司都推出了“隔离险”。

还有以飞猪旅行为代表的出行平台联合保险公司为平台用户定制的专属“隔离险”。
这些“隔离险”的保障责任一般包括意外保障与附加责任保障(新冠隔离及确诊津贴)两部分。
其中,意外保障一般包括出行意外责任,附加责任保障一般包括新冠隔离、确诊津贴等。保费基本不超百元,保障时间少则几天,多则1年。
对被保人限制不多,基本没有行业或职业类别限制。
此外,一般情况下,被保人在保险期间被强制集中隔离,每天可以获得150—2000元不等的赔偿。
从本质上看,市面上的大多数“隔离险”是一个场景化的意外险,其实质是意外险产品附加了隔离责任,与传统意外险最大的区别就是附加了因疫情防控政策而强制隔离的津贴。
众惠相互有关负责人表示,“隔离险”是保险行业根据用户需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种创新性产品。
“现在各地区疫情防控较严,当被保险人旅居地被确定为中高风险地区或被当地防疫部门追踪为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时,会被当地防疫部门强制隔离。被隔离后,当事人不仅正常生产活动受到影响,收入减少,还可能需要负担隔离期间的费用,这对被保险人来说无疑是双重打击。考虑到这点,行业推出了一系列‘隔离险’产品。投保人购买后万一不幸被隔离,达到赔付标准就能申请理赔,以减少经济损失。”众惠相互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定价低必然有限制
在“隔离险”走红的同时,不少消费者纷纷表示,理赔并不像投保时说得那么容易。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有关“隔离险”的投诉多达1500余条,投诉集中在“理赔条件苛刻、不予理赔”“平台搭售”“退保手续费高昂”等。
记者发现,很多“隔离险”产品被展示在出行软件上,并常与飞机票、火车票购买页面一起出现。消费者在购票时,或自愿顺手下单,或无意间被搭售。
此外,“隔离险”的除外责任较多,比如次密接,非自费、居家隔离,境外回国,全域管控等均不在赔付范围内,且理赔时要提供隔离证明材料。
对此,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表示,产品的保障责任和除外责任等是与产品价格对等的。“隔离险”价格低廉,责任范围必然会有一些限制。这些除外责任很大程度是为了保证保费能够更加低廉。
众惠相互有关负责人表示,“隔离险”的定价主要是根据当前疫情情况进行的大数据定价,其定价符合监管要求和精算标准。
其实,所有保险都会有除外责任。一方面是为了定价更为合理,另一方面也是防止未来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等情况发生。“如免责条款过于宽松,消费者可能更乐于被隔离,这对社会效率而言是不利的。”朱俊生表示。
产品不断迭代中
在业内人士看来,“隔离险”之所以迅速火爆,是因为切中了消费者因防疫要求被隔离的痛点。
同时,“隔离险”产品价格低廉、性价比较高也是持续走红的原因之一。
例如,某保险公司的“隔离险”产品,保险期间30天,保费仅需9.9元;保90天,保费29.7元,集中隔离津贴达到150元/天;确诊保险金1万元。另一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保费为59元/年,被强制隔离后,按照200元/天进行给付,最高给付天数为30天;确诊保险金1万元,轻型赔付1000元,普通型赔付3000元,重型赔付8000元,危重型赔付1万元。“‘隔离险’能够通过保险的方式对被保险人因隔离带来的收入损失进行一定补偿,显然有其积极意义,算是行业的一种有价值的探索。”朱俊生表示。
某险企高管称,“隔离险”属于一种创新产品,相对缺少精算定价基础,但通过近两年的理赔数据和公共数据,行业已积累了一定的精算数据,这也是保险公司积极开发“隔离险”的底层基础。
据记者了解,众安保险已进行了“隔离险”产品的迭代,将居家隔离纳入到保障责任范围内。
“目前,险企销售的这种附加隔离责任的意外险产品,也是为了收集数据,为今后修订完善产品提供定价依据。”该险企高管表示。
投保仍要谨慎
目前市面上形形色色的“隔离险”不少,产品之间保费差别也比较大,且大多借助互联网平台销售,对投保人的专业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因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于消费者来说,投保“隔离险”不能盲目下单,投保前要仔细阅读投保条款。
一是投保时要确认自己是否满足投保条件
比如,是否符合职业、投保地域、投保份数等方面的要求。
二是在选购保险产品时,应注意阅读保单条款、产品的特别约定、投保须知、除外责任等。
三是理赔时提供的资料需完整并满足理赔条件,按照相关理赔要求提供相应的隔离证明文件。
对于“隔离险”产品的完善,北大汇丰风险管理与保险研究中心主任雎岚认为,未来,保险公司或平台有必要对易混淆和除外责任部分做出明显的提示。
此外,随着经验数据的积累,也可对产品条款进行合理、有针对性的动态调整,逐步扩大和优化“隔离险”的保险责任,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保障需求。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房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