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0日,为协助广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相关课题,并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经验与资料,以进行对比分析,北大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组织修读金融监管与法律(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Laws)课程的同学们,赴伦敦开展了一天以金融和法律为主题的实地学习,近距离地接触英国金融机构,感受英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此次学习第一个教学场地设在英格兰银行博物馆。同学们此前已经通过金融法课程从不同方面了解和评析了英格兰银行在监管方面的作用以及影响,例如金融稳定、英国以及欧盟金融监管改革、银行的法律特征、核心资本充足率、以及金融犯罪的防控等。英格兰银行坐落于伦敦金融城,作为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中心成立于1694年,设立的初衷是充当英格兰政府的银行和英国的中央银行,并沿用至今。它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中央银行,是各国中央银行体制的鼻祖。与之相邻的白色建筑(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银行专属建筑”)就是英格兰银行博物馆,外形颇似大英博物馆。

英格兰银行博物馆内的展览涵盖了英国货币和银行业的历史——从货币到电子银行。通过使用交互式屏幕和实际的展览提供了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的基本解释。这里可以看到银行收藏的各种金币、书籍、文件、纸币等。18世纪的银行交易大厅也被一比一还原安置在博物馆里,里面收藏着不同版本的英镑钞票(包括伊丽莎白女王刚登位时发行的钞票)。


英格兰银行是世界上金砖储量第二的银行,英国政府在它这里储存了4百吨金砖。在大英帝国金本位时代,英格兰银行发行的英镑纸币量和它储存的黄金量有直接紧密的联系。现在它的标准大金砖每块重达13公斤,价值大约为15万8千英镑。同学们还有机会亲手举起17公斤重的金砖。


英格兰银行具有典型的中央银行的“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的特点,享有在英格兰、威尔士发钞的特权和对英国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权利。作为政府的银行和代理国库,英格兰银行是稳定英镑币值及代表政府参加一切国际性财政金融机构。当英国人描述“安全、稳妥”时,常常会说“像英格兰银行一样安全”(as safe as the Bank of England)。
本次参访有幸邀请到就职于英格兰银行、长期负责风险控制方面工作的资深银行经理葛女士向大家介绍英格兰银行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其个人职业发展的体会。同学们围绕英国央行的发展历史和主要职能踊跃提问,提出“是否为市民提供日常交易服务?新兴金融科技发展对传统银行业运行模式的影响,如人工智能是否会导致大量金融行业职位被取代?如何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际操作和未来工作实践中?”等问题,并就英国金融行业从业体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此次实地学习的第二个课堂就在伦敦的闹市区,金融法课程强调批判性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以及案例研究,因此为帮助同学们对这些方法有更直观的了解,授课教授边静老师特意组织同学们围绕金融法课程中经典的白教堂案件(又称开膛手杰克案,Jack the Ripper)进行回溯,随讲解员重走当年的犯罪现场,了解当时的犯罪经过和破案过程。
1888年8月7日到11月8日间,于伦敦东区的白教堂(Whitechapel)一带,发生了连环杀人案,凶手(以开膛手杰克代称)以残忍手法连续杀害至少五名妓女,并且期间多次写信至相关单位挑衅,却始终未落入法网。其大胆的犯案手法,经媒体一再渲染而引起当时英国社会的大幅恐慌。但因缺乏证据,凶手是谁却是各说其词、毫无交集,因而使案情更加扑朔迷离。可是开膛手杰克的身影却透过媒体、摇滚乐、玩具等物品不断出现在今日的大众文化之中。至今他依然是欧美文化中最恶名昭彰的杀手之一,研究该案的书籍与相关研究也日渐增多。
沿着当年案件发生的地点,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解了案件的发生过程以及破案过程。虽然案件已过百年,讲解员绘声绘色的描述以及他带来的现场照片,仍然使身处案发地的大家震惊不已,大家更切身感受到当时的破案方法及法律架构。同学们借此机会一方面领会用综合分析法来处理法律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古喻今”,认识到英国现有的社会矛盾与冲突。

在科技更发达,法律更健全的今天,重温经典案例,可以更详尽地体会到一个国家执法系统的发展和变迁。通过对这样一个对英国社会造成深远影响的案件的了解, 同学们对金融城及其周边的法律监管历史与现状有了更深的体会。例如,该案件与伦敦刑事警察厅以及金融城警察厅的分工管辖有紧密联系, 该体制沿用至今,对当前的金融犯罪的防控有深远影响。同时,媒体对白教堂案件的推动作用,也对今天处理金融监管方面的问题有非常直接的借鉴意义。

这次在伦敦开展的课堂外的学习,同学们切身体会到每一步历史的发展都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能更加便捷、安全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因为前人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同时,伦敦作为英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近距离的观察能让大家更加深了解英国经济法律方面的历史变迁。同学们表示,通过此次学习自己对金融和法律发展的理解增加了更多色彩。
(撰稿:张琨,李一静;摄影:张琨;课程导师:边静;编辑:李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