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鸣教授在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发表论文
2020-11-24 10:18:55
日前,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蔡晓鸣教授在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发表了题为“Multiple applications, competing mechanisms, and market power”(多重求职,竞争机制与市场势力)的论文,探讨了求职者同时申请多家公司这一行为对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响。论文合作者为美国乔治城大学的James Albrecht博士、Susan Vroman博士以及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 Pieter Gautier博士。

在求职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同时申请多家公司。相应的,企业会收到大量简历。近年来,互联网招聘平台的出现使这一现象更为突出:求职者的申请成本日益低廉,而企业的招聘成本则日益高昂。因为企业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筛选适合的候选人。出于成本考虑,企业通常只能仔细考虑少数的候选人,这就导致了企业非常担心它最心仪的候选人是否有更好的选择,从而使得它只能选择次优的候选人,甚至直接导致招聘失败。
在决定是否申请之前,求职者一般可以了解到各个职位的相关信息(例如工作要求、薪酬等)。所以,企业必须通过具有竞争力的职位回报来吸引更多更好的求职者。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较高的初始工资吸引求职者;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承诺如果求职者拿到其他公司的录用函,它便提高求职者的入职工资。这种承诺会使该企业更具吸引力。因为,当求职者获得多份录用函时,即使最终不选择该企业,也可以利用它的高工资和其他企业进行谈判,从而在更好的公司获得更高的工资。
以往的理论研究显示,企业只会利用承诺给予更高工资的方式来吸引求职者,因此给予求职者的初始工资往往低至他们的底线。换言之,企业拥有巨大的市场势力。但是,这一研究结论和现实劳动力市场并不相符:很多企业并没有将初始工资定为求职者的底线。为了进一步探索企业市场势力的来源,在蔡晓鸣教授与其合作者的研究中,企业拥有更多的选择(例如可以收取申请费)。他们发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利用承诺给予求职者回报这一行为创造了多重均衡:低或高的初始工资都可以成为均衡。但是,初始工资越高,企业的市场势力越低。

蔡晓鸣
蔡晓鸣,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助教授,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