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重:经济学家为什么要学历史丨北大汇丰博雅·大家讲坛
2020-12-15 14:00:24
1993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斯(Douglas North)曾说:“历史总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我们可以向过去取经,而且还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一个社会制度的连续性与过去连接起来。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对经济学家来说,历史意味着什么呢?2020年12月4日晚,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做客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博雅·大家讲坛,深入讲解历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一、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对于中国人来说,今天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创造了世界历史上伟大的经济奇迹。中国经济发展的如此之迅速,但发展太快,也要付出代价,因为有很多问题来不及处理。而如果不把一些问题处理好,很难持续这样发展下去。
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除了中等收入陷阱,还包括很多行业的高端环节大量依赖进口,例如芯片90%依赖于进口等。部分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外需,一些产业高度依赖全球市场,一旦全球市场不景气或者遭遇贸易保护政策,这些产业就会受到巨大冲击。
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我们就可能会陷入危机,迎来最坏的时代。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做好一件工作,必须用最好的工具,经济工作最好的工具就是经济学。要解决中国今天遇到的问题,必须依靠经济学这个工具。
然而,正如19世纪西方经济学最伟大的经济学家马歇尔说,经济学是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如果只把它当做依靠数学来研究经济活动本身的学科,就会脱离一般生活,变得高度自我封闭。
世界在变,经济学也必须变。经济学提供的工具,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说明经济学本身有问题,就必须改进这个工具。
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必须做实验,由实验来验证研究的结果。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基本上不能重复。经济学只能根据现在的数据判断现在的情况,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推测。但推测对不对,无法进行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唯一能对经济学进行验证的就是历史,历史是检验经济学理论的实验室。
总之,我们今天用的经济学的工具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我们要尽量用它好的一面,改进它不好的一面。
三、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以史为鉴,就是要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重要的经验教训。例如经济管理需要学习历史上一些伟大的经济学家,看他们如何去解决当时社会遇到的问题;企业家需要在历史中学习如何搞好一个企业、如何度过危机。
英国知名中国专家彼得·诺兰(Peter Nolan)教授说:在寻求前进的道路上,中国领导人首先可以转向中国的历史来寻找灵感的源泉。这种丰富的历史能够为“探索前进的道路”、“从实践中获得真理”的道路提供思想营养,从而以务实的、探索性的和非意识形态性的方式制定政策来解决具体问题。
他指出,传统的中国政府坚定地鼓励市场,但不允许商业、金融利益集团和投机业控制政治和社会。不仅在直接的增长问题上,而且在广泛的社会稳定和凝聚力问题上,传统的中国政府都介入到市场失败的地方中来。在专制帝国统治的大厦背后是普遍的道德规范,而这种道德规范的基础是所有社会阶层为了维持社会团结、达到社会和政治稳定以及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而克尽职守的必要性。当这些功能有效运转的时候,就产生了“巨大的和谐”、繁荣的经济和稳定的社会。当它们运转不佳的时候,就产生了“巨大的动乱”、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的混乱。
诺兰教授的观点值得重视,我们祖先在过去的几千年做了一些事,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这对我们今天要建立一个和谐繁荣稳定社会非常有参考价值。
四、清代经济变化的经验与教训
从清代的经济历史中可以吸取很多的经验教训。大家都知道清朝政府剥削压迫人民,这是事实,但那么大的一个国家在200多年基本保持稳定,没有一些较好的政策是做不到的。
据著名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Angus Maddison)的研究,从1700年到1820年,中国经济在全球成长最快,到了182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占到全球GDP的32.9%。在人类历史上,单个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没有哪个国家能出乎其右。
清代国家经济政策总的特点是保守而稳健。清朝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点:一保证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二是实施财税改革,按照财产收入(主要是土地)收税,而不是按人丁收税。三是小政府,清朝政府正式的官员只有2万人左右,官员之外的普通政府工作人员大概有200多万,军队则只有60万,因此维持国家的经费也在GDP中的比重也很低。四是进行社会改革,废除了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的贱民制度。五是政府退出经商。六是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国内统一市场。
18世纪清朝国家政策的缺陷主要是不鼓励海外发展,不鼓励创新,维护特权阶层的既得利益,缺乏有效法治,不能抑制腐败。其根本问题在于,满足于已有成就,不思进取和改革。
所以在1820年以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中国经济一直在衰落,1913年中国GDP在世界GDP 中的份额为9.1%,1952年下降到5.2%。
清朝国家对19世纪衰退的责任在于,无力维持国家安全与稳定,不能有效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不能进行真正的改革。之所以无法进行真正改革,是因为存在两大障碍:不愿触动特权阶层的既得利益,无法克服日益猖獗的腐败。
五、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
人类和动物不同之处在于:人会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些问题。要理解这些问题只有学历史。
我们经常说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就是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传统。美国经济学家德怀特·珀金斯(Dwight Perkins)说,中国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中国的现在是过去的延续,是过去经验的积累。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大量外资,没有向外国学习先进技术,中国不可能起飞,但只给这些条件,没有过去经验的积累,中国也不可能起飞。
彭博社2020年10月27日的文章写道:中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历史的重演,与其说是惊天动地,不如说是“复位”。中国在现代制造业和贸易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也是如此。我们抱怨中国“偷走”了我们的工厂,为商场里充斥“中国制造”而烦恼。但从历史上看,这个国家一直是主要制造中心和出口国,能够生产出规模惊人的贵重商品。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今天和明天的选择确实是由昨天决定的。
在讲坛互动环节,现场听众就“历史的现代性”、“历史研究中是否感到悲观”等问题进行了提问,李伯重教授一一回答。
(撰文:徐鹏;摄影:谢凤;编辑: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