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宇教授新书《从“如何管”到“如何不管”》出版
2020-06-28 08:41:13
日前,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商业模式研究中心副主任、企业信息中心副主任戴天宇新书《从“如何管”到“如何不管”:企业自运行机制设计》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书中,作者介绍了聚焦盈利、主体归位、利益内嵌、自我运行等自运行机制设计要点;说明了活化、优化、弈化等自运行机制设计技巧;分享了族群合伙制、轮候奖金制、戴氏环销法、戴氏连销法等企业自运行方法;并深度剖析了作者设计的数十个实战案例。帮助企业管理者掌握一套让员工“自组织、自管理、自激励”的企业自运行机制,不考核、不检查、不监督,“零”成本管理企业。
本书不仅适合各个阶层的企业管理者阅读,也可以作为商学院师生的学习资料。
以下节选自本书“前言”部分。
管理学:涅槃与重生
21 世纪,管理学进入了大变革的时代,一切都在变,包括日新月异的研究对象、 与时俱进的学科逻辑和改弦易辙的哲学指导思想。
首先,是管理学的核心研究对象——“人”的面目一新。
2018 年 1 月 1 日,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式的时刻,因为在这一天,第一批 00 后成年了,站在了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下。
时间是一个伟大而又无情的造物主,它把“油腻”的中年人变老,扫进历史的角落,然后张开双臂欢迎新人类、新新人类登上舞台的中央。曾几何时,有太多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抱怨说 90 后“任性”难管,如今,面对更加“任性”的 00 后,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如果换位思考,站在 90 后、00 后的角度,我们就会发现事情其实是这样的:不是年轻人跑得太快,而是我们走得太慢;不是年轻人过于新潮,而是我们已然落伍;不是 90 后、00 后难管,而是我们的管理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落后于时代了。用管理 60 后、70 后的方式去管理 90 后、00 后,在现实中必然会因为不合时宜而变得磕磕绊绊。
有企业家会问:我们一直在学习,学习现代管理学前沿,怎么可能跟不上时代潮流?问题是,所谓的现代管理学早已不再“现代”。自 1911 年美国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rick Winslow Taylor)出版《科学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一书,创立科学管理学派,一脉传承至今, 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管理学即便不能说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但也肯定谈不上激情燃烧、青春飞扬了。
新的时代,新新人类,自然需要新的管理范式,以配合他们的青春、个性和自我意识。这实际上意味着,管理学正亟待一场朝气蓬勃的大变革。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管理学的视角或者说我们怎么看企业。发端于20世纪初机械化生产时代的现代管理学,浑身上下都打上了深深的机械烙印,注入了浓浓的机械思维,所谓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全都与机械有关;奉为圭臬的管理原则——标准、规范、统一、精细、精益——全都是机械逻辑;就连员工,也被当做一颗颗“螺丝钉”。
在现代管理学中,员工是螺丝钉,企业是机器。可以这样说,所谓的现代管理学,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就是一套机械思维范式。 机械时代渐渐远去,网络时代快速来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自我意识强烈、自我个性张扬的 90 后、00 后,还会甘心当好一颗颗不起眼的螺丝钉吗?不会!所以,我们不能再用老的机械眼光去看待企业了,不能再用“标准”“规范”“统一”等机械模板去要求员工了,而要改用开放、包容的大视野,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多彩的人的生态系统,不同年龄、脾气、秉性、爱好的人从天南海北汇聚在一起,既有栋梁之材,也有杂花野草,人生观有代沟没关系,价值观不一样没关系,所有人最终都会在矛盾摩擦冲突中走向生态融合,形成一个多物种并存的社群生态圈。企业是一个生态圈,必须换用生态的视角去看待企业和对待员工,这是管理学需要重新树立的生态思维范式。
其次,是管理学的核心逻辑依据——“生产关系”的气象一新。
新新人类只是一个方面,生产关系的历史转折才是更大的挑战。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变迁,日积月累,已经使得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改变,或者说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从过去的“企业拿剩余”逐步 转向为“员工拿剩余”。这对现代管理学提出了根本挑战,其理论体系的基础 逻辑正在面临无法逆转的倾覆。
曾几何时,一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斋经济学家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绕来绕去,终于证明了天底下最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应当是“员工拿固定,企业拿剩余”。可笑的是,几乎在一夜之间,中国随处可见无抵押贷款的小广告,资本过剩了,不再稀缺了,真正稀缺的是具有独特个性、独特思维并能进行创新的员工!稀缺对象改变,博弈地位逆转,企业只是平台,员工才是主角,企业内部的话语权和经济分配关系也随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将越来越多地出现“企业拿固定,员工拿剩余”。
从“员工拿固定”到“员工分剩余”再到“员工拿剩余”,员工与企业之间关系格局的变化趋势,意味 着传承百年的现代管理学的内在逻辑必须重建,相应地,企业管理方式也将“天 翻地覆慨而慷”。
类似的进程,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在农业社会,农民种粮食,土地是命根子, 但土地却掌握在地主手中。早期的分配规则是“农民拿固定,地主拿剩余”;中期, 为了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改成“地主和农民按比例分成”;后期,随着工 业化、城市化的兴起,农地不值钱了,不再是稀缺之物,分配规则就变成了“地主拿固定,农民拿剩余”。
新的时代,新的生产关系,需要新的管理范式。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率先 开始了新的实践探索,譬如海尔集团。当许多企业还在亦步亦趋地学习海尔“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 OEC(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管理模式之时,海尔却在管理上进行了自我否定,转型成为“人单合一”的创客平台,以员工的自主经营为主线,探索出一套企业搭台、员工唱戏的新模式。
再次,是管理学的核心指导思想——“管理哲学”的焕然一新。
Ph.D.(Doctor of Philosophy),哲学博士,可以授予很多学科的学习者。这是因为大部分学科,研究到最后都是哲学,学科内有深度的研究和创新,也一定会上升到哲学层面。如果一门学科的学习者,全部忙于现实解读和数据收集,缺乏哲学高度的思辨和创新,知识层次就不可能出现质的飞跃,知识体系就不可能进行系统升级,理论上便只剩下重复“学术先辈说过的话”,实践中就会“不说人话”,变得越来越不接地气。
管理理论均以人性假设为前提,几千年来的管理哲学,大体分为两个极端。
一种是中国古代的“人之初,性本善”,这类管理哲学主张人性善或者人性向善,通过正己修身、道德教化等途径走向大同世界,但在私有观念大行其道的当下,“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即便有个别企业试图在其内部打造一片“善”或“爱”的企业文化世外桃源,最终也会被私有制环绕下的社会大环境侵蚀殆尽。
另一种则是在现代西方思想界占统治地位,进而充斥于西方现代管理学的 “人性本恶论”。西方现代政治哲学之父托马斯·霍布斯就提出“人对人是狼”,人和人之间互相算计又互相提防,每个人都是无恶不作的无赖之徒,所以公司治理就要实行分权制衡,如股董监高(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四权分立。这种“极度的不信任”贯穿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产生让我们烦不胜烦的内部博弈,掣肘扯皮,流程繁琐,效率低下。而且,这种管理哲学给企业带来的,必然是内部倾轧与相互对立。新的时代,新的管理范式,需要新的管理哲学,即从当下的社会现实出发,不强求“人性善”,不苛责“人性恶”,但也绝不走分权对抗、制衡内耗的老路, 而是要开辟第三条道路——通过精巧的机制设计,使性恶之人也能走向和谐统一,最终达到无论人性善恶都能“和而不同”的管理境界。这是运用中国古代 先贤的哲学智慧对现有管理学陈旧思维所做的升级改造。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依据中国道家独有的哲学思想,深入研究管理,不是为了管好别人,而是寻求如何不管,无为而治;深入研究博弈,不是为了在 博弈中取胜,而是以此消除博弈,走向和谐;深入研究人性,不是为了对抗人性之恶,而是化毒为药,恶为善用;事后查办惩处是下策,事中分权制衡是中策,事前制恶方为上策,即要设身处地地站在恶人的立场思考问题,深刻理解他们的为恶决策,仔细分析他们的作恶过程,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巧设计,从源头上消解为恶的主客观条件,包括消除所有关键环节的寻租空间和套利机会。“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而无为”,这一套超越西方机械思维的东方管理智慧,我们可以称之为“入世的、积极的新道家管理哲学”。
凤鸣九皋,声闻于天下。每500年,凤凰便会背负着所有的纷扰投身于熊熊烈火中,然后于灰烬中重生,此谓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大时代,大变革,管理学也将经受时代烈焰的洗礼而重生,新人类、新经济、新的学科逻辑、新的哲学思维,共同推动着百年管理学伐毛洗髓,脱胎换骨,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让我们从这里开始,体验新的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