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40年,我的40年|北大汇丰EMBA2020级新生说(二)
编者按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其后40年间,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到亦步亦趋的跟随式创新,再到勇立潮头的引领式创新,深圳完成了华丽转身。
约瑟夫·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说,经济发展最本质的现象就是创新,而创新最主要依赖的就是企业家精神。深圳特区成立40年的伟大成就,靠的正是一批勇于创新的企业家。作为舞台上的剧中人,他们迎接变化,接受挑战,有成功有失败,有喜悦也有困惑,参与并见证了这一历史进程。
在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前夕,我们采访了4位特区的同龄人——北大汇丰EMBA2020级学生,他们是伴随改革开放长大的一代企业家,看看他们眼中的深圳,听听他们创业的感想。
四十不惑
分享创业经历或创业感悟
张永昊:
我跟深圳有两次交集,第一次是我从医院出来到企业里面,我的做事的风格习惯是在深圳的企业中培养形成的。这些习惯奠定了我后来十几年做企业的理念。
第二次交集就是现在我也来到深圳,来到北大汇丰读书,我相信这个契机也会给我今后10年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我也非常感恩这样的机缘,来读书也是我给自己40岁的一个生日礼物。我相信下一步也会在深圳创新精神的指引下,把我的企业做得更好。
谢建平:
身为一个台湾人,自从进入社会,我就直接到大陆来工作,我也非常认同这片土地。深圳的腾飞跟台湾这10年来的停滞不前(形成鲜明对比),我内心是既感动又有一些感慨。
我的职场生涯都是在这边发展的,在这边累积财富,结婚生子。非常感谢深圳这块土地养育了我,未来我也会持续回馈这片土地。
王华茂:
我在大企业、外企等有将近15年的工作经验,主要专注手机摄像头从2015年开始创业,从事的行业是摄像头的高端封装设备。我们初衷也是想在这个行业中找到一些比较难的技术,来解决国内行业内的痛点,为整个产业做出贡献。
在创业过程中,我们抓住了行业的机会和改革开放的机会,包括深圳对人才的引进政策,以及国内大资本的助力,有了这些,我们企业才能走得更快更远。
丁吴军:
人说“四十不惑”,其实我还有很多困惑的地方,但唯一没有困惑的是对创业、对梦想的追求。我觉得成就梦想一定是需要奋斗的。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需要坚韧、坚持,因为一路走来会有很多困难去面对,不能因为一点困难打退堂鼓。
另外就是要有责任担当。做创业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它带有社会责任。要合法合规去经营,要去更多去造福社会,造福我们的团队,当然也造福我们的股东。
还有一方面,我们要自律,严于律己。其实我们创业要走得远,就需要自律的精神,企业家有时候像个苦行僧一样,在原则面前要有自己内心的一些坚持和坚守。
采访:曹明明
视频制作:熊熊
摄像:林立昌
(编辑:熊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