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40年,我的40年|北大汇丰EMBA2020级新生说(一)
编者按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其后40年间,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到亦步亦趋的跟随式创新,再到勇立潮头的引领式创新,深圳完成了华丽转身。
约瑟夫·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说,经济发展最本质的现象就是创新,而创新最主要依赖的就是企业家精神。深圳特区成立40年的伟大成就,靠的正是一批勇于创新的企业家。作为舞台上的剧中人,他们迎接变化,接受挑战,有成功有失败,有喜悦也有困惑,参与并见证了这一历史进程。
在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前夕,我们采访了4位特区的同龄人——北大汇丰EMBA2020级学生,他们是伴随改革开放长大的一代企业家,看看他们眼中的深圳,听听他们创业的感想。
四十有为
三个词概括深圳
张永昊:
深圳这40年间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其中主要原因用三个词可以描述,第一个是“活力充沛”,深圳的民营企业在各方面做得非常好;
第二个是“土壤肥沃”,做企业必须有一个好的环境,深圳这一点做得非常好;
第三个是“未来可期”,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区域优势越来越强,未来在全球经济领域应该会有很强的一席之地。
谢建平:
我是一名台湾同胞,来到深圳大概有20年了,也见证了很多。描述深圳的关键词,我觉得是“认同”、“惊艳”和“更加期待”。深圳是一个非常多元、了不起的城市,如果说上海是东方明珠,那么深圳可称为南方明珠。亲眼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这一历程,我对深圳非常认同,也非常感动。这个美丽的城市值得大家继续去认同,继续尽自己一份心力去把它变得更美好。
王华茂:
我觉得是“公平”、“速度”和“科技”。首先,深圳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城市,也是非常包容的城市,对所有来深圳的人都是机会公平的。第二,深圳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第三,现在国内大的科技巨头都扎根深圳,很多高科技人才也来到深圳发展。
丁吴军:
从1980年到现在的40年间,我一直在观察、见证深圳,我觉得深圳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是一个科技创新的城市,是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
在开放包容方面,我觉得深圳做得特别好,深圳的饮食文化都是百花齐放的,要吃什么菜都有。还有大量人才涌进深圳,多年都是净流入,这都代表着开放包容。
科技创新方面,深圳的土壤中,成长了一大批国内国际顶尖企业,包括华为、腾讯,以及大疆等,代表这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走在国内的甚至国际的前列。
生态宜居是我生活中感受的一部分。我每天开车上班都是一路绿草如茵,我居住的地方周围也都是公园,然后再走出去一点,华侨城等生态都非常好,非常宜居。
采访:曹明明
视频制作:熊熊
摄像:林立昌
(编辑:熊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