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民:养老金可持续的逻辑和算法 | 金融前沿讲堂

  4月17日晚,应巴曙松教授邀请,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教授做客“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为大家带来主题为《养老金可持续的逻辑和算法》的精彩讲座。本文为讲座精彩视频内容和部分文字实录节选。

  以下内容为精彩视频

  以下为视频部分文字实录

  如果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怎样的社会经济政策来匹配?由于“统账结合”,混在一起不分彼此,产生了低效率,资源配置不当,带来了国民经济在养老、社会保障中的重大问题。所以,第一个社会政策是把这两个账户彻底分开:社会统筹账户就是社会统筹账户,个人账户就是个人账户,不能混在一起,把这8%全部拿出来。

  拿出来以后,第二个社会政策是费改税,由8%的费改成8%的税,我们过去做了几个社会政策的变化,一个变化是所有过去基于养老口收取的社会保障养老费率现在全部归为税收口去收。转成税以后,收取的机构已经发生变化了,原来没有缴的已经可以翻篇了。否则,今天说原来没有缴的人可以免除,未来又来一个领导说原来只是暂时免了,现在再把它缴回来,就像头上整天悬着一把刀,随时都有可能被收缴。但是一旦转成税以后,费的阶段的事情就过去了,就相对安全和清晰一些。

  关键的问题在于第三个,把8%归为税端口就归为个人所得,我要在个人所得中归入一个账户,这笔钱不能作为当期的可支配收入拿去用,因为是养老的钱,是第三支柱,必须放在特殊的个人账户——第三支柱的个人账户中。而对这个账户中的这8%社会给予免税,这是我给克强总理的建议。

  这样所有进到这个账户的钱都免除了个人所得税。由于你不能当期支用,而必须放在这个账户中。费减了8%,但是免了个人所得税之后,存留在账户的资金数量已经有了。当把减税的8%放在个人账户中时,就要给予确确实实的个人权利。个人可以在今天的资本市场中、全部的金融工具和全部的金融市场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去选择最好的投资,只要养老金能保值增值。

  因为每个人的机会成本是不一样的,有人可能聪明,可能会理财,也可能家里有一个投资高手。不管怎么样,从家庭角度来看。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可以委托社会中你认为有品牌、有经验、有管理能力的人为你提供投资咨询。退而求其次也可以投给社保基金受托管理,社保基金有百分之八点几的预期回报,而且还是免税主体,所以可以放心。

  今天的市场中那么多基金、那么多产品,之所以过去没有吸引力,是因为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不在这个账户里。如果这个账户不免税,谁去把这部分用到投资中?而免税以后,还有自由的投资选择权。需要注意的是,来自市场自主投资的逻辑和中国的资本市场一样——就是配置社会资源:从融资到投资端口的全过程之中,把低效率到高效率、把不使用的钱和使用钱的人之间的渠道全部打通。

  这时候第二项社会政策出台,对这笔投资的年化回报全部采取延税逻辑。退休之前的年化回报全都不收税,全部滚存到里面,产生复利结果。金融学当中把复利结果叫做“时间的玫瑰”,复利越早,复利的动能就越强,这种动能最后就像一朵玫瑰花一样美,因为你享受了更多的收益。我刚才说社保过去就有25%,如果你做得越好,滚存进来的收益率规模就越大,复利结果越强。

  而且延税还会像我刚才讲的社保例子一样,在高收益的阶段不拿走延税,就会战胜低收益阶段的忍痛割爱,因为如果浮盈没有被收税,在浮亏阶段就会拿它去垫。而全生命周期既有复利结果,又可以战胜波动,最后的投资结果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只是在退休时根据平均的回报率,收一个平均的税收。延税就让人们在投资阶段不仅享受减税,而且以延税的逻辑让全生命周期都投资在那儿,而把选择权交给自己。

  (摄像:谢凤;视频编辑:熊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