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欣卫:钻研课程比短期实习对职业生涯的影响更深远
2019-10-16 16:26:56
编者按:2019年,是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院15周年。这15年,既是北大汇丰迅速发展,日臻一流的15年,也是每个北大汇丰人砥砺奋进,走向卓越的15年。从今天起,我们将推出“北大汇丰15周年院庆系列专访”,通过展示教授、学生、校友、行政等不同身份北大汇丰人的成长故事与奋斗经历,记录学院发展的动人侧面和难忘点滴,并激励全体北大汇丰人继往开来,续写精彩。
六年博士学习生涯的结束,对马欣卫而言,是一段马不停蹄的全新开始。这位2010级北大经济学-港大金融学双硕士项目的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校友,带着自己的全新身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经济学系助理教授,正蓄势待发地迎接下一段征程。

马欣卫 (北大汇丰2010级)
“学者”新身份
马欣卫并不是经济学科班出身,他在北京大学读生物学本科时,对经济学的理解尚且稚嫩,他一开始认为经济学属于文科类,多是需要背诵的内容,但在选修了经济学相关课程之后,却感受到了两个“震撼”:一是发现经济学中对模型和数学的应用比他预想的要多得多;另外,经济学中也蕴含着非常强的逻辑。这让一向更重逻辑感的马欣卫开始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在对这个领域的了解尚属懵懂的情况下来到了北大汇丰,进入北大经济学-港大金融学双硕士项目。
研读硕士学位期间,马欣卫加深了对经济学的理解,也成为他后来转向经济学学术研究的铺垫时期。在马欣卫的印象中,北大汇丰对学生的塑造一直保持开放态度,即便作为一所商学院,对学生的教育也不仅仅是职业化教育,期望把学生培养成经济领域的优秀从业者,相反,它为学生们提供了非常多元的资源和选项。硕士课程,尤其是课程教师带来的最前沿的经济学研究讯息,使得攻读博士的想法在马欣卫心里慢慢瓜熟蒂落,最终他选择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继续他的经济学博士学习。
马欣卫目前的研究领域是计量经济学方法,一个计量经济学者典型的一天可能是,一直坐在办公桌前,凝神思索研究问题的前后逻辑关系。听起来或许单调,但这恰恰是马欣卫比较喜欢同时也比较擅长的领域,本科时辅修的统计学学位也让他在面对数学的时候有了更多的底气和勇气,“最大的帮助是让我不害怕数学”。
如今,马欣卫刚完成一次人生身份的重要转换,“需要学习很多新东西”,他说,新身份带来了新生活,也带来了很多需要从头适应的新工作内容。马欣卫将在明年三月首次开授三门课程,这也是他教师生涯中首次担当任课教师的课程。其中一门是为本科生开设的计量经济学入门课,这种类型的课程一向体量庞大,学生人数一般为120至150位,是名副其实的“大课”,由此带来的挑战让马欣卫在备课阶段格外专心和用心。
同时,马欣卫也是学系一位博士生的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他前不久刚参加完学生的三年级研究论文答辩会,此后也将陆续参与论文指导的其他相关工作;除此之外,面对即将开始的新学期,还需要出席学系组织的各类教职工会议……这些都是作为高校新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熟悉的流程。马欣卫很同意一个相当普遍的说法“第一年当老师,基本上什么都干不了。”待所有事务进入正轨之后,他的职业生活才能更专注自己的研究。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比较小众的方向,即便是在经济学教育和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诸多高校的经济学系中,也可能只有一两位教授从事计量经济学相关研究。马欣卫希望能在一个学术共同体联结更强、关系更开放的学系工作,这样便于与同系的其他同一领域学者进行频繁和密切的学术交流。就马欣卫从事研究的方向而言,他目前就职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的研究能力可以排在全世界前列,学系深厚的学术研究积淀对马欣卫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都将大有裨益。
“大家都是好为人师的”
目前,马欣卫最重要的工作是准备明年上半年开设的课程。面对超过一百人的大班教学,他已经没有了在北大汇丰第一次当大课助教时的紧张,当时,马欣卫担任Young Joon Park教授开设的“高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助教,要面对大概90位学生。初次担任大课助教让马欣卫颇为紧张,而且这门课是学院公认的最难掌握的课程之一,可想而知,攻下了这个高难度等级的助教任务,让马欣卫受益颇丰。
Park教授一向希望他的助教在导修课上尽量不要只是解答问题,而是主动地拓展知识范围、传授新知识,这是比简单的“解惑”更高阶的要求。而且,马欣卫当时只是硕士二年级学生,自身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也不算资深和透彻,讲课的过程往往也是他进行知识反刍,对所学所授进行再消化吸收的过程。
大班授课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往往很难与学生进行互动,得不到学生的直接反馈,授课的效果通常不够理想。回想那段难得的助教经历,马欣卫给自己的表现打了及格分,最大的收获是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授课经验,尤其是在比较开放式的导修课上,助教首先需要完成的工作是让学生学到重点知识。
在北大汇丰时期担任助教以及在密歇根大学为导师的博士课程担任助教的经验,帮助马欣卫在传道授业层面积累了经验和兴趣,他说每个人都是“好为人师的”,在授课的过程中,尤其是讲授自己也不是非常了解的内容时,“教课可以让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自己懂了”并不天然地等同于“能让别人也懂”,授课需要教师更透彻地掌握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待到自己当了教师之后,马欣卫才发现很多曾经完全考虑不到的知识点。
马欣卫曾在硕士期间到以色列参加为期五周的暑期课,之所以参加交换项目,最大的考量是想亲身试验自己是否能适应国外的生活环境,而意外之喜是,他也收获了对学术和教职的更深理解。担任那次暑期课程的教师中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学者,在与他们的互动中,马欣卫发现学术交流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而且,这些知名学者并不如他们的声名一般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当时,作为一名半路出家的经济学硕士生,马欣卫自认为学术水平一般,但他向学者们提出的问题,往往会收到热情周到的回答,他们不仅回答了问题本身,还会以此延展开来,关照更宏观和更深邃的研究领域。
在学习和研究生涯中,马欣卫遇到了不少对自己产生了很大影响的教师,特别是他在密歇根大学的博士导师,他们一起合作了五年,目前仍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导师对他产生的影响不只在论文如何写、研究问题如何解决的技术性层面,还直接形塑了他对研究领域、研究问题的理解,导师的重要性之巨,甚至可以影响学生职业生涯中十年的轨迹。马欣卫觉得自己很幸运,他的导师是一位非常勤奋、有天赋的研究者,是值得一直向之看齐的榜样。
从生物学转到经济学、金融学,之后又出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各种意义的跨界经验让马欣卫深刻体会到了过去十年中其他人对他的巨大帮助,他希望自己也能在别人遇到困难或问题的时候,倾力相助,“我希望我的帮助是正向的”,他笑言。
“越早行动越好”
硕士阶段是许多人人生中很关键的阶段,很可能直接决定了他们未来几十年的职业轨迹。回顾硕士生活,马欣卫认为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做得不够好,但期冀在校生们能尽量坚持的建议是:越早行动越好。如果有清晰的职业规划,职业路径比较明晰,那么行动起来会相对简单,即便是职业规划没那么清晰的时候,也需要尽早行动,“因为时间过得真是太快了!”马欣卫感叹道。迷茫,可能是很多学生都会经历的阶段性特征,因此更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包括向毕业校友请教,他们的经历往往很具借鉴意义。
马欣卫提到的另外一个建议是,要多花精力上课。北大汇丰的课业相对较重,可能容易让学生感到负担过重,马欣卫站在职业新起点上回望,深觉不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业界工作,“上课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个人最深刻的体会来源于他硕士时期的会计学课程。
只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的马欣卫在学习金融学课程之初,很难听懂上课内容,对与会计学有关的课程,更是一知半解。他记得硕士时上的第一门会计学课是“财务报表分析”,这是一门十分专精的课业,他甚至表示“一开始一个字都没听懂”,马欣卫只好一咬牙,“该学就学吧”,在这门课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这份努力很快地给他带来了收获,在后来的实习工作中,课程上的很多专业知识都派上了用场,而且实习公司的文件基本都是英文,更是让他如鱼得水。
“没想到第一年认真学习的第一门课程,在一两年后的某个时间点就能用上”。这个被马欣卫称为“意外”的事例,让他不断提醒自己,也建议周围的同学要认真对待学校课业。作为商学院的学生,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不会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也不会马上进入学术研究阶段,而现在已经成为教师的马欣卫更能理解学生们急切实习的心态,因为大家都想通过实习尽快了解相关行业,尽快找到心仪的工作。但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发现,一个好的职位看重的是个人能通过自己的特长给企业带来的收益,而个人特长,尤其是专业领域的知识特长,通过课程进行夯实的知识与通过实习积累的经验相比较,前者往往更扎实,也更快捷。仔细钻研课程,尤其是关键性课程,对职业生涯的影响绝对比参加短期实习更深远。
而对以学术为志业的同学而言,认真上课的重要性更加突现,马欣卫建议他们在上课的时候要比其他学生更认真,毕竟“学会了”是所有学术研究的基础,“没有学会知识的时候是不可能创造知识的”。除了开设的课程内容之外,有志向进行学术研究的学生还要主动拓展他们的知识领域,了解前沿研究,这个时候,能读、会读、愿意读论文就很重要了。马欣卫认为,“做学问”和“当学生”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当学生时读的基本上是教科书,而真正进行学术研究时要以专业性更强的论文为重心。
在北大汇丰期间,马欣卫也参加了老师组织的读书小组,他们通过读论文的方式,了解经济学领域最前沿和最重要的研究。在阅读和复述论文的过程中,他的角色逐渐从被动接受知识转换成能够主动向他人传授知识,这正是作为教师或者学者都必须掌握的一项职业素质。
在未来的研究生涯中,读书小组这样的形式仍会是马欣卫训练学术能力、保持与学术共同体良好交流的方式之一,他任职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已经有一个比较成熟的计量经济学研究小组,凡是对相关研究和活动有兴趣的教师、学生都可以加入。
目前的生活对马欣卫而言,都是全新的体验,而他也正在以一个积极的姿态学习适应。
(撰文:何清颖;题图设计:陈洁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