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杂志】| 海闻:中国经济不会继续下滑,预计今年GDP增长6.1%
2019-11-15 16:59:21 信息来源:《经济》杂志
谈及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表示,中国GDP增长率已经连续7年低于8%,今年预计在6.1%。同时他表示,这并不是意味着一定要坚持保8%的增长率,但是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创造就业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前中国正处在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与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不仅要解决城市新增人口的就业问题,还要吸收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也正因此,尽管我们已经到了中高速的经济增长时期,但仍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在他看来,6%-10%左右的增速是正常区间。

海闻认为,当前经济增速放慢不是单纯的因为需求不足产生的周期性问题,其特殊原因在于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产业结构却没有及时调整,不能满足这一变化的需求。并且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再像之前增加物质生产那么简单,需要有技术、人才的支撑。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面临着挑战,再加上国际经济冲突的严重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海闻是比较乐观的,他认为虽然中国经济的调整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但是也不可能会继续下滑,原因有三:
第一,中国仍然是一个转型中的国家。转型中的国家有两层含义:一是政府仍然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可能不一定会很好地刺激创新,但可以保证经济不出现特别大的危机;二是仍然有很多的改革空间,一方面可以看到改革没有到位,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只要深入改革,仍然可以激发出很多的潜力。
第二,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一个国家在某个特殊时期经济起飞之后,都会经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个过程,并且延续四五十年,中国现在并没有完成这个过程,还有很多动力和可以改变的空间,这也是经济发展的机遇。
第三,中国是一个大国。本身有巨大的市场,尤其是在高科技时代和工业化时代,规模经济将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竞争力。
谈到中国的机遇,海闻认为,第一,要在国内供给侧改革中补短板,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特别是进入中等收入社会之后,社会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高质量、高科技、有品牌,又要多样、新颖,对于现代服务业而言,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对教育、文化、艺术、法律的要求越来越多,服务业不再仅仅是生活服务业,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加产品附加值的生产型服务。不要认为服务业都是不创造价值的,服务业不等于不是实业,其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非常重要的产业,从这个比重来看,世界平均比重将近70%,而中国的服务业则刚刚超过50%,空间很大。
第二,要寻找新的国际市场,发挥中国企业的新的比较优势。改革开放前40年,我们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品,现在这个比较优势在逐渐失去,但又出现一些新的比较优势,比如要降低高科技产品的成本特别是固定成本的分摊,需要大量的市场,而中国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能够降低这些高科技产业的成本,这与我们的规模经济密不可分。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靠资源产品出口的国家,在很多中等技术领域,尤其是“一带一路”新机遇,新的国际市场可以把中国这些方面的比较优势发挥得恰到好处。
他认为,在深化改革和加大开放的条件下,中国企业努力寻找和积极抓住发展机遇,是中国经济早日结束下行趋势、实现中高速和可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
来源:《经济》杂志(2019.11.13);记者:张军红
点击查看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