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2】海闻:坐稳扶好,中国经济如何完成“起飞”?(下)
2019-01-11 08:21:58 信息来源:央视网
尽管当前我们面临的环境复杂严峻,但我国发展拥有足够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服务业、城镇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共建“一带一路”等都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我们如何才能让这些发展的潜力一步步变成现实?
2019年1月10日,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做客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栏目,为大家深度解读上述问题。
在《中国经济大讲堂》的演讲中海闻教授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是有潜力的,如何能够把潜力变成现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的做法。中国未来该如何释放经济潜能?海闻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首先改革开放的深入。40年的改革,中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像环境问题、贫富差别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当中,一定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是回到过去的路上,还是进一步地深化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要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深入改革,包括政府作用的改革。市场经济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政府的作用,政府主要的职能是监管和调控,在危机的时候,不得不干预的时候才干预。为什么中国当年能够改革开放?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积极性调动起来,特别是创造力,创造力最主要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
第二个就是民营企业的作用。现在中央非常重视民营企业,习主席特别强调对民营企业的重视。民营企业真正的问题不是融资,而是环境和市场准入。不是说不问青红皂白,只要是民营企业就给钱,这不解决问题。民营企业同样要受制于金融的监管,当给企业融资时候,仍然要有好的产品、好的前途,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所以说改革开放一个是政府的作用,第二个是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中国之所以取得改革开放的成就,就是充分发挥了民营企业的作用,尤其是创造力和积极性。另外,为什么现在有一些产业跟不上人民群众的需要?像文化,包括医疗健康方面。举个例子,每年有50万人到海外去健康旅游,去体检,看看病,为什么国内就不能做呢?因为国内没有这样的水平和能力。每个人花5万块钱,50万人每年花5万块钱,这是多大的一笔消费!这也反映了现在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方面完全可以通过发展医疗行业来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这是在改革。那么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我们要更加改革。
开放也很重要。开放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外面人的需求,就像企业一样,企业弱的时候,人们不会对这样的企业有很多的要求。可是当企业做得很好,很有钱的时候,人们自然对这样的企业要求也不一样了,希望企业负起一定的公益责任。所以,对外开放不仅仅是为了我们的发展,也是为了我们更长远的发展,同时也是我们一种国际的社会责任。
2.面向未来培养人才
创新需要人才。现在教育体制基本上还是以考试为主,并没有去激励大家的创造力,另外,文理也没有得到很好地结合。将来的创新不是一个领域的突破,可能是很多领域综合的结果,所以现在教育要进一步地改革。
国际人才也很重要。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怎么能够有更多的国际人才?不光是学英语,还要懂得别人的文化,要跟别人打交道,要参与国际事务。现在中国在国际机构里的代表性,远远跟第二经济大国的代表性不相匹配。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是个体系,光有尖端的科研成果,没人落实思想是不行的;光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没有一批博士后、年轻教师组成团队,把一些想法落实下来是不行的;光有几个非常懂投资的人,没有一些真的能把想法落实下来的人也是不行的。另外一个角度,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如果不接受教育是没办法跟上新的产业的。所以,中国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一定要让人能跟上科技的发展,教育很重要。
在教育方面,除了正常的中小学、大学的学位教育以外,还要有很好的继续教育机制,让人随时可以回到大学里面上课,而不是现在非要高考。大学不再是一个宝塔尖,尤其像社区大学,人们要随时回到学校里面来学习才能够适应新的变化。人们的工作被机器替代了,那人干什么呢?这就必须要求人学习新的技能,否则的话,技术进步了,人们的收入却降低了,社会差距反而扩大了。尤其在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发展人工智能还要发展新的科技,同时,要让人也能跟上。比方说,现在有两亿多农民工,他刚来到城市的时候是做鞋子、袜子、衣服 、玩具,后来做电脑。将来这些东西都被机器替代了,那他们还能干什么呢?这是我们在设计整体未来时候必须提前考虑的,不能到时候再来想。
还有农民工的子女教育。“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的时候,上世纪80年代,它们的高中普及率在95%以上。而中国现在的高中普及率,城市的刚刚超过90%,农村还不到40%。 如果这些人没有得到最基本的教育,将来怎么适应未来的产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 不要以为机器代替人就会省事了,有个美国科幻片中,很多东西都是机器代替,而且机器人的智商已经发展到很高了,它能够思考。然后机器人就在想,什么活儿都是我们干的,那要人类干什么呢?机器人们就开始开会讨论,要把人类这些“废物”清除掉,就开始消灭人类,当然这是个科幻片。也就是说,科技要发展,人也一定要跟得上,人如果不跟上科技的发展,可能会反过来形成并不是促进人类发展的结果。
还有婴儿的教育,就是儿童。 因为现在人类大脑的发育不像以前,以前农村里带小孩,都给小孩喂米汤,但是现在还需要牛奶、蛋白质,要有一定的营养,让他的大脑在0到5岁之间发达到一定程度。还有早期的婴儿教育,婴儿不会说话,0岁开始要给他唱歌,给他讲故事,陪他玩,这样他的智商就会提高。
所以《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专门讲了变革,当工作性质发生变革的时候,社会怎么来适应,最关键是人力资本的培养,从婴儿抓起。 以前在农村,只要识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会算数字,别被人家骗了就行。现在这种工作没了,在城里面,要是没有高中文化以上的程度,找工作是根本不能适应的。如果将来的农业变成现代农业,像这种要靠人工的用锄头、赶牛才能工作的农业模式是要消失的,而且很快会消失的。
所以说我们的教育,从创新人才的培养、从国际人才培养、从技术人员的培养,包括婴儿的培养,这一大串的教育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中国将来根本不可能有发达的经济。
3.维护稳定国际环境
任何一个大国崛起一定会面临国际挑战。有人做了很多研究,比方说,历史上有16个大国崛起的过程当中有12次战争。这在逻辑上可以理解,就是在打破原来的平衡,所以,我们一直说要和平崛起。而且,现在的战争不像以前的,现在的战争太可怕了,现在是一个核武器的时代。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已经面临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当时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一直在承诺改革,特别是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此,中国在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时候专门修改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说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改变。中国一直讲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要变成市场经济,到十八大的时候仍然讲市场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决定力量。那么,通过市场化的深入,同时更加改革开放来消除这些国际上的影响。国际上有两部分人:一部分真的是敌对关系的,还有一部分人可能比较支持你的发展的。中国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定要通过一个市场化的深入,同时更加改革开放来消除这些敌对的势力,而且,不给这些敌对势力有任何的借口来阻止中国的发展。那么这里面就很多事情要做,中国自己要深入改革,要在国际上树立大家都认为你的发展对他们都是有利的结果。同时也要很好地处理各级关系,处理得好,敌对势力就不能成为真正反对中国崛起的势力。
来源:央视网《中国经济大讲堂》(2019.1.10)
(编辑:熊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