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专题 | 肖耿: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肖耿现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实践教授,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香港国际金融学会创会会长、广东珠海横琴自贸区专家委员会委员、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肖耿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士学位以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硕士及博士学位。
肖耿教授的研究与实践涉及中国改革开放的许多领域,包括宏观经济、汇率、金融、国企改革、生产率、城市发展、及中美关系等。自2012年以来,肖耿教授每月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学者评论平台《报业辛迪加》撰写有关中国与全球经济的专栏文章。
肖耿教授曾任香港大学金融与公共政策实践教授、香港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副总裁、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全球中心主任、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首任主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香港证监会主席顾问及研究部主管、汇丰银行(中国)独立董事及风险委员会主席、深圳发展银行监事会监事、伦敦新兴市场基金独立董事、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副会长、哈佛国际发展研究院联席研究员、以及世界银行与联合国开发署顾问。
肖耿教授作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教授之一,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接受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通讯社的专访。
您进入北大汇丰的初衷是什么?
我跟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有比较深的渊源,我参与了北大汇丰的创院,协助香港大学双硕士项目的开展,在北大汇丰度过了愉快的两年。那个时候我们还在老校区,深圳市政府帮助把新校园修建起来,并配备了计算机等硬件。我们一致认为同香港大学的合作定将会取得空前的成功,在与港方进行合作之后,我们在这里陪伴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学生毕业。当时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还没有设备先进的北大汇丰大楼,没有条件优越的办公室,但是我却看到了大湾区广阔的发展前景。
教育水平的发展和经济密切相关。香港回归20多年后的经济发展是不错的,其经济体制在当时甚至是现在确实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香港的房租过高,收入不平等,包括大学教授在内的真实工资的下降使得它对人才不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说现在香港的经济已经达到了顶峰,发展势头减弱。反观之,深圳等大湾区的其他区域受益于香港的开放,现在的经济蒸蒸日上,国内著名高校青年教师拥有广阔的发展平台。而我们北大汇丰商学院作为世界领先的学院,发展迅速,学术氛围浓厚,并且与其他学校相比,北大汇丰师生关系融洽,注重营造家的氛围。
海丝中心未来的发展定位是什么?
我们目前主要在考虑北大汇丰海上丝路研究中心(海丝中心)的未来发展问题,海丝中心作为重要的智库,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些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政策建议,要在政策方面有所创新和贡献。中国很多智库都会经常举办一些会议研讨,会邀请知名人士参加,实际上会花费很多资源。当前政策风险对于家庭、企业和个人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世界技术革命带来的全球化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很多不是技术型的,而是全球化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中所带来的改变。
海丝中心最重要的挑战是研究中国与全球发展的互动,我们希望海丝中心可以弥补中国在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研究的不足。在过去无论是学者还是学生都经常研究美国,虽然在表面上来看海上丝路与我们关系并不是特别密切,但实际在未来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已经开始从美国转向亚洲。所以从海丝中心来讲,最重要的是海上丝路的起点,就是我们的大湾区、海南岛,然后出海到中东,所以首先需要把大湾区研究透彻。因为海上丝路它所有的投资和活动都属于离岸,而中国在离岸方面的经验积累还不够,国内对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知识的了解非常短缺。这主要依靠未来和当地专家建立联系网络,而我们学院在这方面已经比较开放并且走在前面。
海丝中心主要研究国际发展问题。目前我们学院的外国留学生大多来自欧洲,还有一些来自亚洲,来自海上丝路国家的同学还不够多。所以将来从国际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加强相关的招生工作。此外我们将来除了要举办很多讲座,很重要的是要有一些经常性的政策对话。因为如果要对某些政策深入研究就需要建立专家网络,可以就重大的课题深入探讨,而这要做一些工作。因为建立专家网络相比于只是请专家做讲座更为复杂,也更为必要。很多同学未来都会走向业界,我们的海丝中心的设立也可以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实习或者做研究的机会,我觉得这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自己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来自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同学将来也要回国发展,那么我们可以让这些同学在校期间更加了解大湾区建设,同时通过他们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政策。从智库的角度来讲,智库一定要与时俱进,与决策部门和社会高度相关。而做学术研究其实也面临着如何为未来真实世界经济社会做出贡献的挑战。
您认为教师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有何不同?
我认为当教师跟其他职业的差别还是蛮大的,做老师最典型的特征是需要不断学习。我自己的体会是自身在不断地进行视野和研究兴趣的拓展,我本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电子工程,后来学习管理科学,之后又学习了经济学。经济学方向研究了政治经济学,然后又研究国际关系,比如中美关系。从微观上研究过国有企业,后来研究宏观,如汇率、资本市场以及国际关系等,所以做老师是可以不断学习的。我主要做的是政策研究,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要拓展视野,因为政策是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连接在一起。我原来在香港有很多机会进入业界,比如首席经济学家等。我对业界最直接的体会是尽管业界的收入很高,但市场压力很大,可能看问题更为注重短期,而在学校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就一些中长期问题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每年可以为新同学讲授课程是很好的一件事。
您认为什么样的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我在很多地方都教过书,我觉得作为学生,不是说一定要学习成绩特别好,或者说哪方面特别好,重要的就是要保持一个对学习的好奇心,要有兴趣、有激情地去做事情,愿意去学习,去冒险。我觉得对教育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要激发他的好奇心,他的热情,要有对现实世界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要培养他的研究方法、端正态度,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跟我每门课的学生都讲过,毕业以后走向社会不在乎你每门课考了多少分,而是说毕业以后能不能面对生活中、工作中、还有社会上的各种挑战。
做学生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学生通过社会活动锻炼自己是很有帮助的。如果只是光读书,认为读好书就可以解决问题,是个错觉。读书只是一个挑战,但是还有很多其他挑战。学生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平衡好个人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可以应对未来的各种压力。除了学习好,还要身体好,还要有社会活动,总之全面发展对我们学生来讲非常重要。
对于2019级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您有什么建议?您对新入学的同学们的期望是什么?
我认为同学们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担心自己找不到实习,找不到工作,这都是多余的。能够来到北京大学读书的学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已经是相当优秀的,我们的同学应该要忘记对工作的担忧。对同学们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个人的经历。毕业之后,同学们如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但是去了一个市场需要的工作,那么这个时候是你了解现实世界的最佳时机。在学校的这段时间是你最宝贵的时间,可以安下心来读一些书,思考一些问题,培养一些能力,等工作了之后,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同学们在读书的阶段应该安心地去培养自己的一些将来用得到的基本技能,做到会写,会沟通,会管理你自己的时间,会交朋友。学校里面学习这些东西是最安全的,也是最好的地方。
我们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具体的专业是不重要的,因为时代在不断变化。我们的整个社会变化是非常剧烈的,你将来从事哪一行业,在哪里工作,都是无法预测的。以我自己为例,从来没想到要去美国读书,去了美国从来没想过会回到香港,来了香港也从来没想到要去北京,去了北京也没想到还要回香港,回来也没想到现在要来深圳,这些东西都随着时代的节奏而不断变化。
但是你在读书的时候,就应当安心读书,在工作的时候就应当安心工作,你的所有经历对你的未来的发展都是有帮助的。我们现在的学生压力太大,同学们要学会怎么样去承受压力,开拓自己的视野,要想到过去今天还有未来,机会都是很多的。
文字/ 陈博闻 金子茗 罗翌桐
摄影/ 陈博闻
编辑/ 罗翌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