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0四兄弟的“新财富”征程
2017-12-08 14:27:00
编者按:
11月24日下午,第15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颁奖盛典在深圳举行。在今年的评选中,又有12位北大汇丰商学院校友上榜。同样令人欣喜的是,我院2013级5号楼1410寝室的四位舍友以新人姿态共同入围,正在成长为证券分析师中的新锐力量。评选过后,四位同学相约回忆起他们的研投之路,以及属于他们的北大汇丰岁月。

从左至右依次为2013级金融学专业、现供职于东吴传媒的李磊;2013级金融学专业、现供职于招商电子的涂围;2013级金融学专业、现供职于国君策略岳小博;2013级经济学学专业、现供职于招商机械的诸凯
写在前面的话
2017的新财富已落下帷幕,几家欢喜几家忧。我们四人匆匆一聚过后又已各自收拾行囊,共同指摘唾骂着评选,又互道珍重与来年努力而告别,这是毕业以来的第二次齐聚。
想想一年前的毕业后在深圳首聚,酒茶过后一时意气,兄弟四人相约新财富评选要齐齐入围后做合影留念。今已实现,但是其中得失各半。新财富是艰难的征程,投研更是永无止境,未来四人是否都还笃定前行同样需要决心与运气。飞上海的路上决定开始写这篇文,送与关心支持我们的众位师长及师弟师妹,也回顾一下我们1410寝投研之路上的些许琐碎。
1410的投研征程
回眸:多年以后,1410的兄弟们站在新财富领奖台前,准会想起我带他们去营业部开户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西丽还是房价两万以内的城乡结合部,天虹门口的工地嘈杂凌乱,尘土喧嚣,沿着遍地施工的沙河西路蔓去,街上的建筑粗犷、恣意,活像迁徙的莽兽。这时佣金还是尔虞我诈的,许多营业部喊着万八已优惠至极,找不着网上开户的痕迹。那年那时,脚踏单车的兄弟四人不停在大学城周围穿梭寻觅,在烦闷的争执声中,让华泰证券营业部的客户经理签下了万三的合同、加开了创业板……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再回校园已毕业一年近半。想入学之初,学院大楼还不见踪影,当前一看,隔壁的大楼竟也压到了近前。五号楼下镜湖依然,见证着不少年轻的、荒诞的、真诚的以及各色的故事,留下了无数回忆。众多回忆之中,这里的文字更关于兄弟情义,关乎我们四人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二级市场的投研之路。
看校园路上身影依旧匆匆,想必学院内的竞争依旧是无处不在。据说早在入学选寝时,尽调就已紧锣密鼓。当时看来,我寝的四位仁兄同属“吊儿郎当”,带着航运/计算机(还是什么别的)/光电/机械这种跟金融没半毛钱关系的二线背景,窃喜着终于又找到了三年新归宿而不再担心被抛向无情的社会(某位还在读金融、出任CEO、迎娶……的一系列的人生幻觉之中沉醉),压根儿没有发现连选室友都要“效率就是生命”。终于在畅春园食街某家烤鱼店(已倒闭),更具忧患意识的李磊和我一番畅谈后,拉上了落单而不自知的涂围及诸凯,1410组团完毕。
再次走过食堂、C栋、H栋,与此同时,记忆的穿越远比脚步更加迅速。想来13入学的我们无疑是幸运的(显然不是指男女比例),如果说13年债灾余威时还懵懵懂懂,入学后(也是一起开户后)的创业板牛市,文化传媒行情、中小市值外延并购爆发、降息周期开启后的蓝筹暴动、银行与实业资金入场、再到居民加杠杆推动的成长股旋风,熊市、结构牛、水牛、改革牛、大泡沫不断地鞭策着我们想方设法地去跟上市场、挑战市场、战胜市场,也终归冲昏了我们所有人的头脑;接下来目不暇接的一系列崩溃-委外清查开启压倒牛市的最后一根稻草,杠杆资金爆仓市场流动性全无,7月6日触底放量抢夺带血筹码,8月人民币汇率冲击印发第二波下跌,再到16年初的第三波下冲-终于让我们的浮盈清零, 唏嘘之余,好像轮回的完成。
幸运与否在这里就出现了背道而驰的两条道路,就像狂风吹走了沙土却也雕刻了岩壁。一些我认识的朋友在这里也就心灰意冷离开了这个市场,或者仍在其中但更多是迫于生计做一份职业(我想如果这样的波澜壮阔如果还不能激起热情与思索的话),而另一方面,反思的力量与风暴过程的记忆犹新让另一些人如浴火重生。天生tough的我们几个,无疑更幸运一些,更加勇敢地在各自领域去挖掘超额信息/寻找错误定价/跟踪风险变化,想方设法地去挑战市场;风浪之余,心态也更加地从容,犹记得如李磊为开户第一天的首日浮盈60元沾沾自喜,到拥抱判断背后的巨大波动安然入眠。
学院之中的宣讲会依然也是人声鼎沸。有趣的是,学校3年以来不算太合群、甚至略显懒散的我们几个,恰恰是不愿意不问是非曲折、不问个为什么就加以行动的;而令人开心地讲,在笃定思考与积累过的领域却鬼使神差般地一击即中,顺利地让我们都走向了各自追求的领域。如果想要提炼些什么不成熟的鬼话经验的话,我想共性可能是有大把时间做自己、做有效的反思与积累吧。
其中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对市场有效与否的判断。与此直接相关地,是分析师到底有无luan用、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为此我们多次互喷,直至成为了吃饭喝酒聊天的必备项目。直到现在,许多人看分析师更像看娱乐圈;的的确确,牛市之余按娱乐圈法则身体力行的分析师仍不在少数。网红路数,娱乐路数依然是数见不鲜。对此,1410的各位意见难得一致,用李磊蹩脚口音讲,叫做“BE PROFE-E-ESSIONAL”,这是需要坚持的未来。虽然新财富可能更像人脉、关系、体力的游戏;但价值本身更值得追求。努力让市场朝着更有效的方向前进,而不要成为了“吸食实体的毒瘤”或“浪费价值和才智”的祸害。
何以让市场更有效?是个大问题,而我们只能谈谈粗浅的理解。市场可能过程更加有效,而任意一个横截面去看,都是无效的。另一方面,所谓的过程的有效,是反应什么的有效?按照我的理解,可能是有效的反应了预期变化吧;但是预期,永远就不保证正确地反应存在;因为,存在是什么,认知真的能够感知么,究竟还是一个无从回答的疑问。而大概率地,市场永远面临信息不足、错误定价、风险误判,这就是分析师要解决的问题与价值的来源。
我想,市场有效就像Lee(2001,JAE)上所言,“无人会质疑,重力总会将瓶中的水拉回水平面;但是,据此推断大海应当波澜不惊、就像宁静夏夜的小池塘,难免有失偏颇”。("It is akin to believing that the ocean is flat, simply because we have observed the forces of gravity at work on a glass of water. No one questions the effect of gravity , or the fact that water is always seeking its own level. But it is a stretch to infer from this observation that oveans should look like millponds on a still summer night."——Lee,JAE 2001.)
回校散步的时光总归愉快却短暂。欣然之余惊现某园超市竟还屹立不倒,足见市场有效要加上诸多限制条件(玩笑)。用张五常的说法,制度与规则匹配,规则约束竞争,产生不同的行为与结果,鬼晓得校内超市之争关键在何种要素(不再引申)。有效还是无效,可能是一个永无始终、需要去争论与实践的命题,萨金特教授加盟我院实在是裨益良多,可惜难有机会一睹风采了。希望研究创造价值,在5#1410的投研之路上,最后让我们简单举出几个琐碎的事例,与大家聊聊、做茶余饭后的消遣吧:
片段一,@1410公认的人生导师
喜欢挑刺儿,对于平常可能必要全无,而对于分析师这行却非常重要。按我的理解,研究要努力去挖掘超额信息/寻找错误定价/把握风险变化,靠的是良好的学习机制以应对未来。与此无关的许多事情例如我今天心情如何、维密走秀摔跤与否,多数时候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这一点相信大家多少也都认同。然而还有诸多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事物,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位,刺激着大家对市场的看法、甚至是决策行为。例如,年龄长幼、职级高低、有钱与否、漂亮或丑、历史记录、社会成见等等,这些东西本质上与对未来的判断并无直接关系,然而据我观察,即便是北大学子,依然无法免俗地受其影响。这里尤其举出一例,印象深刻,同时数见不鲜:
牛市之下,举目皆亢奋,当时新近奔私某犸资产C姓“大佬”来我院讲座“布道”。在我印象之中,其要点有三:1)中年成功男子形象,形貌精致,宣传有加,另外目光炙热言辞顿挫,与在座互动频频;2)内容要点无外乎过去成功之例,印象中尤其得意“某通教育”长期蛰伏到收获等等;3)有煽动力,有意主导受众注意力,善于调动全场气氛来侧面回避尖锐问题。然而毕竟历史不代表未来,判断靠不得容颜,何况人有所欲且能煽动大众,这些特征在我看来实在是错误定价的良机。
会末终于轮到我,一口气问了三个问题:1)现在买全通可否理智?2)如不理智为何如此,当前尔等机构行为有无问题?在我看来相对收益利益至上,新发产品搞现存重仓,净值曲线快速上行,散户目瞪口呆而后竞相抢购,再募资金继续集中猛搞,如此一来二去自我加强循环早已形成。3)向上不怕,而一旦向下流动性风险如何控制?当然,反正作为相对收益机制(或某些私募机制)要死一起死、要赚我发财,逆向选择选择明显,全然可能。
嘉宾作答实在有趣,首先作重视状趋步前来,又做目光灼灼并环视全场,耐心聆听后笼统作答;而后问题逐渐尖锐,便有引导全场之意味,如做轻松状略加互动;最后,改言辞凝重尖利,以长辈+成功人士立场做严肃呵斥状,教导称“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云云。事后散会我等宵夜喝酒,大骂一顿,纷纷玩笑千万不能买。所幸其一我们买不起,其二我们这些“偏激”之见竟真有应验(各位有兴趣百度之即可)。
所以什么与投研有关?就研判准确率这个问题而言,如果言之无物、还能引起共鸣与追捧、同时有利益诉求,那么八成以上是个坑。上例或是,与诸位分享。
片段二,@1410内部最受爱戴的人
先吐槽一下小博这神奇的文风,连我都看不大懂,真是为难读者了。想来一起去华泰营业开户确实是影响了我们四个人的职业生涯。坦白来说来汇丰之前我对二级市场并没有太多兴趣,但开户后看着资金账户里余额上蹿下跳还是挺让人揪心的。我还记得13年下半年,我们在塘朗村某个街边大排档喝酒时一致认为16年之后A股可能会有一波大牛市,我们要做好准备才行。但没想到牛市在14年下半年就轰轰烈烈的开场了,我还记得14年11月22日晚上降息消息出来时,我们正在樊纲的课上,我还一度想问问他对这次降息的看法。说实在的,上一轮牛市来得太突然,突然到有点措不及防,我们得到的主要是教训,不过想想在校期间便亲身经历一轮大牛大熊还是挺让人受益匪浅的。
我应该是1410最纠结二级汪社会价值创造的,也多次和小博、涂围就这个问题展开过讨论(凯总好像对这个话题不是很感兴趣),但其实讨论了不知道多少次也没讨论出个什么结果来。上学的时候我怀疑过两件事情,第一件是基金经理对社会的价值是什么,第二件是人是不是具备真正的投资能力。说来惭愧,上学时怀疑的事情,我现在也没找到答案。
我们寝室应该是汇丰还比较有辨识度的寝室(虽然涂围和我在学校时存在感很一般,常常处于汇丰八卦圈信息链的末梢),但毕竟都在做二级,说到汇丰做二级的时候难免容易提一下。我们四个其实差别还蛮大的,每个人都是一颗不同朝向小树,只是有一颗长得稍微高了些。我想说,人生很长,世界很大,认识你们真好。
片段三,@1410颜值担当
暂无,我猜可能在忙着开策略会砸盘吧…
(后补)看了三位兄弟的总结,一种深切的感慨涌上心头。我们处在近几百年以来中国最好的历史时期,四个学渣凑在一块,在2014年去营业部开户之后,通过在业内实习的机会,在调研和埋头研究的过程中,恰好见证了一轮以新兴产业代表的大牛市,身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从懵懂到逐渐醒悟,虽然没在股市赚多少钱,但见识和视野确实增长了不少。
说起来我们四个兄弟在一起喝酒的时候,几乎很少谈论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是高谈阔论。其中我向来是乐观派的代表,往往会强烈的表达对中国未来的信心。这可能与我研究生以来实习和工作的经历有关:研究和见证了以中国电子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从微末铸成大厦,作为一个工科背景的学生,深深地知道这背后中国工程师和工人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一个个奇迹。这也让我作为一名金融从业者,找到了强烈的使命感。从股市的每天涨涨跌跌中抬起头来,看看中国制造业这一艘巨轮驶向何方,是我们这一代研究制造业的行业分析师的历史义务和责任。
片段四,@1410最不自恋的人
入坑机械行研之囧事。在小博君的督促下,开始努力回忆学生时代发生的各类囧事,其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在一个PE面试中被虐的全身发烫,体无完肤。研二下学期,在体验了零售、非银、机械等几个行业的二级狗生活,买卖方兜兜转转一圈后,我突然想去一级市场经历一把。恰逢某大PE在招高端装备投资岗,凭借着之前实习积累的良好自我感觉,便兴冲冲投了简历,过了几天收到面试通知,去面试前还和小博李磊打趣要虐爆面试官。然而,正如烂俗电视剧中的情节,事情总是朝着原本预期的反方向走。对于诸如“伺服电机的核心技术难点、精密减速器的热处理工艺”等面试官抛出的细节问题,我一如既往地开启了之前常用的睁眼说瞎话模式。然而,没想到遇到一个搞了10年机器人零部件研发的面试官,在被我的忽悠折磨15分钟以后,他逐一对我的回答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就你这种水平怎么还好意思来面试。让当时脸皮还没那么厚、原本自我感觉极度良好的我面红耳赤,临结束面试官给我一张名片,说如果我自认为达到要求可以再来找他。或许是处于好奇心,或许是为了争一口气,在大家都在忙着找暑期争取留用的时候,我在图书馆整整泡了一个多礼拜来研究减速器伺服这些玩意,期间查了百余篇学术论文,参加了两个展会,冒充客户打了几十个草根调研电话,终于把之前的那些问题自认为搞明白了,在这一个多礼拜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外制造业的差距,也充分感受到了机械之美。相对于零售、非银等行业,更加实体、朴实的机械更是我的菜,从此入坑机械,顶着A股最高板块估值的压力,进行着basic study。感谢那位面试官,虽然再也没有脸见他,流水账毕。
友谊地久天长!

研究生入学秋游留下的第一张合影照片,转眼已过了四年半,从左至右,依次为:诸凯、涂围、岳小博、李磊。
(作者:诸凯、涂围、岳小博、李磊;原标题为《1410的投研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