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一雷:值得纪念的征程

  今年是学院成立十周年,凡姗老师来约稿,按照传统,纪念文章大多是成功校友写比较有分量,但是今天蒙学院不弃,我也就不揣浅陋,厚着脸皮参与一下。我是07级经济学班的学生,是学院的“老三届”,海老师是我的导师,读书时候也常协助行政老师做些学生工作,对学院的感情很深。十年来,海老师带领学院克难奋进,创造了今天的成绩,真的很不容易,于是我在题目中用了征程这个宏大的词。相信回首往事,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会认同,这十年不仅仅是学院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海老师带领队伍艰苦创业的征程,更是我们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征程。

   一、“九三学社”和“7-11”

  征程的起点,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品牌认同。面对北大闻名已久的三大经济类学院——经院、光华和CCER,一个叫“深圳商学院”的新生学院压力可想而知。从生源看,“老三届”除了我们这些少数保研的,大多是考这三个学院调剂的。那时,网上还有对学院不了解的人发帖质疑学院含金量。针对此,大家都鼓起卧薪尝胆和破釜沉舟的豪情,决心用百分之二百的努力来为学院正名,也是为自己的正名。就这样,征程的起点自然而然成为了一场淋漓酣畅的拼搏的起点:从“九三学社”——上午九点开始学习,凌晨三点结束,到“7-11”——平均一周学习7天,每天学习11个小时,大家在深圳这片热土,怀着与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人一样的心情拼命奋斗着、自我证明着。

  整个C栋彻夜通明的灯火和自习室占位的桌牌见证了百业待兴的初期。那时候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深圳速度”吧,在海老师带领下,无论是学院教职工,还是我们每一个学生,无一例外都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众志成城投身于这场夙兴夜寐披荆斩棘的伟大创业中。十年后,海老师形象地总结这种商学院拼搏风气,就是“我勤超你想”。

  天道终酬勤,我还记得05级毕业欢送会上,师兄师姐们饱含热泪的感言,那种苦尽甘来的幸福感,充满着“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感染力。

  美好的结果往往会PS奋斗的记忆,增添美好的成分,俗称“痛并快乐着”。对我个人而言,三年的学习时光关键词主要是压力大。学院打破了当时国内大学主流教育“博士生比研究生悠闲、研究生比本科生轻松”的误区:70个学分20多门课,模块化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带给我们满负荷运转;作业也不是简单读读书,攒攒论文,而是要实打实做数学推导;随堂测试比高中还要频繁,考试稍不留神就让人滑向不及格的边缘;更不用说全英文教学的问题——要想确保实现真正的国际化教学就直接招完全不会汉语的外国教授吧,学院就是这么做的!修课之路,连滚带爬,颇不容易。但是,没有人会后悔来到学院过得如此tough(艰苦),因为经过这份磨练,我们都变得更tough(坚韧),智商、情商、逆商都大大提高。

  第一届学生毕业时,学院为了打品牌公布了平均年薪,那是一个很高的数字,十年后的今天,学院品牌已经非常响亮,自然不需要公布毕业生年薪了。回想起来,也许从大家义无反顾地选择南国燕园,选择塘朗山下大沙河畔这片远离喧嚣浮躁的沃土,选择一切可预测不可预测的挑战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未来总有一天,累积的酸甜苦辣会带来浓郁的回甘。正如肯尼迪曾经说过,“我们之所以选择这条路,不是因为它容易,而是因为它艰难。”而我们也学习到,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真正的屌丝,才可怜巴巴地渴望付出立刻就有回报。

  二、商界军校

  2008年8月,学院正式冠名汇丰商学院,这个事件入选了当年北大十大新闻。2008年10月,海老师在给我们07级开班会时第一次引用西点军校的校训“国家、责任、荣誉”,勉励大家把个人发展和学院的发展以及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2008年12月,在原北大校长许智宏、原深圳市市委书记李灏、著名企业家李宁以及众多商界精英汇聚一堂的新年晚会上,海老师正式提出把学院办成“中国商界军校”的宏伟理念。应该说,学院始终对人才培养都有着高远的目标,致力于探索怎样将北大精神和深圳精神更完美结合,帮助莘莘学子实现走向国际、提升自我、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人生价值。

  商界军校的理念内涵极其丰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强调责任的部分。为了培养大家的责任感,学院制定了很多纪律约束——严格课堂、班会甚至集体活动的考勤(后来演变成为纪律积分制度的一部分)、第一年不准实习第二年不准离开深圳实习(后来这个规定变得更严格)、工作签约后决不能毁约等等。这些制度当时难免让有些人不理解,可是当这些人步入社会,丰富了阅历,再来反思这个事情,无不理解了海老师和学院的一片苦心。这些条条框框,全都是为了我们学生好,小而言之,是要塑造我们成为最靠谱的人,大而言之,是要塑造我们成为社会最需要的精英。从靠谱角度来看,我们总期望着别人靠谱——与他人合作时我们反感心不在焉的同伴、日常生活中我们抱怨爱迟到和放鸽子的人、组织活动时我们担心答应来的人不来等等。将心比心,希望别人靠谱,首先自己就要靠谱。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学院要求每一个人都要为学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所贡献——如果人人都个人主义至上,那一盘散沙的队伍还有什么战斗力?为什么要踏踏实实心无旁骛来上课——如果人人都敷衍教授敷衍自己一心想着跑出去实习,教授们还有什么传道授业解惑的动力?为什么工作签约必须举子无悔——如果人人随意撕毁三方协议,学院学子的信用还怎么在业界获得利在长远的口碑?从社会精英角度来看,当今社会需要的精英,既要有创新精神,更要有契约精神,正所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创新精神是一种“才”,契约精神是一种“德”,不毁约就是一种契约精神。契约精神还要求做到守纪律、不越界,港大的张介老师在给我们上衍生品课程时,就反复强调过好几次“做金融的,就是赚这手续费几块几毛几分,赚多了,就不对了。”这说的就是一种守纪律和不越界。我们也看到,无论是政界还是商界,不守纪、爱越界的人难免终有遗憾的时候。一直以来,学院宣扬的这种责任和纪律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我们,我们逐渐从善如流,我们逐渐见贤思齐,坚守着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和价值取向,一点一滴搭建起社会认同的基础,实为受益良多。商界军校的种种理念,正是这样始终鞭策着我们“一日三省吾身”,激励着我们探索怎样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三、H栋的灯光

  研二以来,我常常在H栋4楼蹭博士师兄师姐的小办公室。很多时候,隔壁导师办公室的灯光都要到深夜才熄灭。博士师兄曾说:“让海老师一个人在这里多孤单。”于是,我们常常在小办公室里等着导师下班。回到北京后,我常常梦到自己在凌晨三点钟,沐浴在沙河岸边的灯光中,脚踢着不知道转弯让直行的小强,耳边有时候是导师深沉的口音,有时候是难得的风。

  海老师是老北大人,来深圳前就已经功成名就,创办汇丰商学院算是“二次创业”,这份豪情本身就让我们深为敬佩。海老师真是全身心投入在学院建设上,对学生也很是上心,在我们入学之前就在北京开了一次座谈会,后来又亲自召开每次班会,平时也非常多地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心声。第一次去西涌秋游时,他跟我们新生聊“视野、坚持、忍耐、自信”直到半夜三点钟,这四个关键词让我现在也常常回味和反复咀嚼。他常说的“海阔天空的想,脚踏实地的干”,不仅被无数学生努力践行着,也已经成为一些创业者领导团队的口号。他开班会总带着小卡片,除了记下同学们集中反映的突出问题,也记一些灵感的火花——这些不起眼的小纸片久而久之就串起了学院的发展蓝图。他细致到会亲自去巡视教学楼的管道,我们觉得这也许和他是处女座有关。我们读书的时候,他还是整个深圳研究生院的院长,方方面面、千头万绪都要与本部和深圳市政府沟通协调,这显然不是轻而易举。有时候,导师会缓步踱出办公室,来到阳台,慢慢点起一根烟,遥望沉思。那里视野很好,穿过浓重的黑夜,恰好看的到闪着北大字样的五四塔。

  这些日子,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我脑海里,那个“我叫海闻,来自浙江杭州,但我是黑龙江知青”的北大77级经济系新生形象常常和南方日报登载的坐于原木笑看远方的学者形象交替出现,又逐渐重叠,最终合二为一。燕园寒窗数载给这位老北大人点起照亮求索道路的火把,学术成就和桃李满园写就了这位学者和师长不负韶华的诗篇,而他回答记者“深圳怎么样”的答案“有山,有水,又热闹,又平静”更让我觉得他不仅是坚忍不拔的创业者,还是有着浪漫情怀的教育家。

  洋洋洒洒写了这些许,难免词不达意,贻笑大方,还请包涵。十年不短,十年不易,我们在这十年里,完成了或正在进行人生很多重要角色的转换。征程未完,奋斗不尽,唯有带着汇丰商学院刻下的鲜活印迹,带着海老师对我们的拳拳教诲和殷切期望,带着对并肩携手一路走来的师长、同学、朋友们的感激和祝福,继续执著前行。也祝愿学院越办越好,期待下个十年——我们再相聚!
 

 
  (作者:梁一雷,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2007级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香港大学金融学硕士;现就职于国家开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