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汇丰金融论坛:连平先生发言
2010-11-12 11:43:00
连平:十二五时期控制投资需求和流动性过快增长
我觉得今天讨论的这个题目非常好,危机差不多过去了,中国经济正在谋划下一个五年的发展规划。下一个五年如何走?如何保持在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内外平衡,这个是大家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十二五规划当中实际上已经很清晰地透露出来,在未来,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等等都是极其重要的议题。但是所有要实现这些目标,经济要保持一个适度的增长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知道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增长,没有发展,不可能去实现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同时,如果经济增长过快,经济偏热,会导致通货膨胀压力过大,政策要大幅度的收紧,这样的宏观调控条件下要实现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也是非常困难。
最近对于十二五期间有关政策建议和运行的思考其实出了很多观点,有一个倾向性的观点,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会放缓,当然是做了许多分析,而且持有这个观点的人不是少数。许多分析的理由还是可以成立的,但是恐怕我们还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有没有偏快或者是过热的可能性。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把握很关键,因为它涉及到对未来的政策的方向,如果认定这个经济增长会放缓的话,我想我们的政策可能会朝相对宽松的方向去实施。如果认为这个经济增长速度会比较热,经济政策会保持相对偏紧的方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偏快,甚至有可能过热这些条件和因素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经济增长偏快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先说一下这方面我的观察和思考。
首先是我们可以从最近这两年的运行情况来看,高投资和宽信贷已经使本轮经济增长高调起步。08年遇到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是非常明显的。09年中国经济在政策的刺激、调控下有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回升。我们通常把中国经济运行的状态同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做一些比较,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五年98、99、00、01,02年连续五年经济是在7%到8%点几的范围内波动,大概出现两次探底。但是这次同上一次完全不同。这次09年就实现了经济增长9.1%,这个是令整个世界瞠目结舌。我们也看到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按照各方面的预测很可能会达到10%左右。最近这几年我们发现国际上的一些官方半官方的机构,比如说世界银行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等这些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都比过去要来的靠近最后的实际值,说明他们对中国运行和理解提高了,今年很可能会达到10%以上。这一轮可以说经济增长已经高调起来。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08到2010年我们国家新开工项目大幅度在增长,这个表示后续投资需求会比较强劲。中间有一段比较高,就是在反危机的时候,现在这个增速有所下降,但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同比增长目前依然是大大高于2008年以及07年的水平。这个会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推动。
我们再看信贷,信贷通胀对GDP的增长是有明显的滞后效应,而且推动效应是非常明显的。我们观察09年,我们都说这是一个很少见的信贷高速增长,太高了,9万多亿,在这之前才4万多亿,整整翻了一倍。今年按照现在看到官方对这方面的目标讲的非常清楚,今年是7.5万亿,而且整个银行业在控制信贷上,目前来看整体控制的比较好。但是我们通过目前所看到的这些数据,比如说3季度已经是6万多亿,4季度可能还会放上1万亿左右,也就是说大致和7.5万亿的目标基本吻合。但是我们要通过这些数据进一步看这些实质。
在2009年,银行业9万多亿的信贷中间有2万亿左右是票据,而票据很难确定它是否是最后进入了实体经济,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当时经济运行还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企业投资是非常谨慎,所以当时大量的信贷主要是投向基础设施这些方面的建设,而对于企业来说未来不清晰,不能够很好的把握,因此它的投资是非常谨慎的。今年银行的票据与和融资完全不一样,去年是放了将近两万亿票据,今年从银行已有的票据、信贷的额度中压缩了8千多亿,而这个贷款我们基本认为是进入了实体经济,而不像票据那样没有进入或者是很多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这是一个观察。
第二,就是今年以来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到目前为止按照有关方面的统计大约是将近两万亿,其中大部分也是由商业银行提供项目,最后商业银行出资金由信托公司来发放,来推进这些项目。没有在银行的信贷当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它是表外的。其实它对整个社会来讲也是一种融资的形式,规模也不小。如果我们把所有数据放在一起来考虑的话,那么今年投入实体经济信贷的流入比去年还要多。信贷增长对投资和GDP的支撑效应来看它不可能不对明后年的经济运行产生推动作用。这是第二方面的观察。
第三,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西江的建设。中国有一个成语叫一叶知秋,商业银行和整个经济运行的关系大概就是叶子和秋天的关系。商业银行跟所有行业都打交道,他们的融资需求对商业银行来讲相对比较清楚。最近我有机会了解到东北、西北、西南十多个省份对商业银行信贷需求十分旺盛,因为在中国有80%的融资是体现在商业银行,所以商业银行多少能够感受到它的温度。
再说十二五规划也都强调了要进行收入分配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此来带动消费增长,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在未来首要的任务是要通过各个方面的改革来推动我们的消费增长,使得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能够更多的发挥它的作用,这个是毫无疑义的。
还有全球经济也在逐步的复苏,我们总的观点认为两次探底的可能性很少。尽管目前欧美的政策,尤其是美国的政策损人不利己,但短期内对它的当前经济的恢复是很小的。只要他是逐步的在恢复,市场的需求也在有所发展,这个对中国的出口发展和稳定是有好处的。我们很难预测未来中国出口是否还会遇到08和09年初这么糟糕的境地,但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明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始年,起始年规划推出之后各地都有自己的规划,都有自己的项目,于是对投资增长会带来很大的推动。还有制度性的因素,2012年是换届年,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都要换,我们回过头看以往的十年二十年,在换届年信贷增长是一个突然性的高速增长,所以这些都会对未来的投资增长带来很大的影响。还有一个是量化宽松的政策,在美国又再度推进,流动性泛滥,所以流动性对中国的压力也会在未来持续的显现出来。所有这些因素都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会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的影响因素,我们不能忽视这方面的问题。
中国历史上除了大的危机影响之外,大多数经济增长过热之后采取非常严厉的紧缩措施,导致经济增长产生比较大的波动,所以对于中国经济未来来说会偏热,如果政策不当的话会走向过热。
总需求偏大,经济增长偏快的时候,通常会带来资本流入的加快,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加大。现在全球流动性泛滥,资本流入压力就更大。还有经济增长偏快,流动性偏多,通常会带来物价上涨,压力比较大,而且还有资产价格的泡沫。当然现在没有太多的感受到资产价格的泡沫,但是时间推移之后环境会改变的。现在的房地产由于调控被压住了,但是我们去看看在上海、北京最近推出一些中心地区的楼盘依然是顽强的往上涨,股市现在也谈不上是泡沫,可能是一个恢复性的上升,但是明年、后年又会如何?整个环境运行的变化,各种对经济增长偏快,流动性偏多的这些因素的影响,都会使资产价格不断的变化。
解决内外的平衡还是更多的要从内部,从我们自己做起。首先我们要找到我们的内因,就是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偏快,势必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内外不平衡。经济增长偏快对我们来说首先还是一个投资增长的需求过大,所以我今天这个题目是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应该要控制投资需求和流动性过快的增长。这个是未来我们必须要冷静应对的重要问题。
在十二五期间要减缓资本的流入,控制物价的上涨,化解资产价格的泡沫,关键是要将经济增长速度真正降下来。我们一直说8%的增长,但是最终出现的数据通常明显超出我们的调控值。03到07年五年两位数的增长,从10到11,最后走到了14,然后遇到了金融危机,两个因素的影响导致经济出现很大的波动。而本轮在应对危机的当年我们就实现了高增长,我们不得不对未来五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偏高存有担心。因此,要达到这个目的的话首先要控制投资需求过快增长,其次保持流动性合理的增长。
当前对于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向有很多提法,说要发展内需,其实我觉得这个说法太过于笼统。其实现在来看,投资和消费早已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从最近几年来看,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是越来越明显,未来还是要多提扩大消费的需求,投资也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增长水平。
具体来说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对投资需求的管理,首先在未来还是要严格的控制新增项目。今年新增项目在下半年有很大的控制,但是还是有大批项目在今年开工,然后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产生强烈的需求。现在在计划当中的投资项目落地在今年底和明年初又会有一大批,所以对新增项目的管理要趋严。
还有对已经开工的项目要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合理的进度,在过去来看经常出现这种状况。这个需要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等各个方面齐心协力来进行管理。对房地产还是要保持一个“高压”政策。房产税应该尽早出台,同时和这个都有关的就是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也要适度。当然短期内积极的财政政策还不至于马上需要转向,但是积极财政政策也需要把握好。
我们的投资增速在未来五年保持在23%到24%相对偏低的水平,对于实现GDP增长8% 到9%,控制在9%以下的话我认为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流动性管理,现在我们遇到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首先我们应该适时将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而且我个人认为越早越好,因为现在整个运行态势,包括物价、包括经济增长都说明了明年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速不会明显下降,可能不太同意说明年速度就会比今年明显降低,我们分析下来很可能保持一个比较高的,9点5左右甚至是更高的增长速度。
考虑到物价,物价现在的压力是越来越大,甚至考虑到如何把CPI控制的目标由3%转到4%,甚至是4.5%等等这种提法,都是反应了对明年物价水平的担忧。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政策要适时转为稳健,这是一个总的基调。
在这个基调下,未来利率的提高,而且不是提高一次,肯定是其中之一。另外准备金率要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虽然现在准备金率是17%点几,大银行稍微高一点,离商业银行能够承受20% 左右的存款准备金率不远了,但是还是有上调的空间。从现在情况来看,流动性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总体状况会进一步好转。尽管上半年出现银行稍微偏紧,但是最后情况在逐步缓解。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在未来五年应该使融资渠道多元化,降低贷款和货币创造能力。最近有一个热门的话题,就是中国的货币供应,广义货币供应和GDP之比已经到了比例非常不合理的状态,就是200%。在有些发达国家一般都是在50%到60%,有的国家高一点差不多100%左右,而我们是达到了200%。有商业的问题,商业银行做大做强的原因,还有两个更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总量的问题,整个经济运行对融资的需求是非常的旺盛,目前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情况下当然是求助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有贷款能放,还有能力放贷款,有这个能力这个钱肯定要赚的。还有一个是结构性问题,就是融资结构不合理,直接融资比例低,我们要强调的是未来要发展非信贷的融资,只要不是信贷投放,其他的投放都应该加以积极鼓励,而不是新生事物产生以后就一棍子打死之,应该让它发展,很好的进行监管。
因为对于银行来说,它吸收了存款,发放贷款,又开始产生派生的存款,所以具有货币创造功能。很多也是通过银行货币的流出。在银行来说,使这些资金投放到产品当中去,存款就减少了,对于银行业来讲,同一类存款和其他银行存款可能有所增加。目前我们要想方设法使得刚才讲的太不正常比例能够降下来的话,我们要发展各方面的融资,就是非信贷的各种融资渠道,多元化的融资都应该加以鼓励,否则广义货币跟GDP之比200%可能还会继续往下增长,所以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是未来十二五期间应该大力发展的。
对于未来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走向偏热的可能性我们不可能掉以轻心,所以在宏观调控方面必须要有适当的政策,保持一个稳健偏紧的政策,我觉得是有助于我们未来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