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瑞穗经济学家展望经济发展前景

2017-12-06 09:21:02


  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一位活跃而多产的卖方经济学家,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博士对市场盛行的主流观点始终保留一份清醒。面对甚嚣尘上的“国家牛市”说,他针锋相对地指出牛市不需要“国家战略;”在2016年初美元指数上升、人民币持续贬值下,他判断美元已是强弩之末;当牛市从股市转向房地产时,他指出房地产国家牛市的8大风险;在众人对欧洲经济充满悲观之时,他于2017年初指出欧洲经济将强劲复苏;当市场为保汇率还是保外储争论不休时,他明确指出这是个伪命题。近3年来他的诸多判断一一得到验证:所谓的“国家牛市”演变成一场股灾;美元由强转弱,人民币止跌回稳;欧洲经济复苏超出预期。
 
  十九大新理念如何引领未来的中国实践?十九大后的中国又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近日沈建光做客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围绕上述话题解答市场的诸多困惑。
 
  中国经济实现弯道超车
 
  讨论中国经济,离不开全球经济这一宏观背景。沈建光分析,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至今10年,各国经济复苏状况良好,欧洲股市、日本股市皆创新高,全世界的资产价格复苏非常明显。表面上看,全球已经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霾,又回到了增长的阶段,这主要体现在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但是收入差距却在拉大。并且,现时依然存在着政治危机,它和过去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密切相关。政治上的不平稳,社会裂痕扩大,许多新的民粹主义势力的崛起预示着危机的延续。
 
  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过去10年尤其是近5年来,中国经济在全球占比提高,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从危机前2006年不足20%,上升到现今的30%,实现了弯道超车。
 
  2017年前三季度今年中国GDP增长6.9%,较去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沈建光表示,消费、投资、净出口三架马车一起发力,经济表现超出预期。他预计今年中国经济至少增长6.8%。
 
  沈建光分析说,从出口来看,十年前中国的出口是世界第三,占全球出口的8.1%。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出口世界第一,占全球比重上升至14.1%。相比之下,日本出口份额只有4%。第二位的美国出口占全球9%,德国只有8.5%,从过去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沦为第三,中国从过去第三变成第一大出口国。并且,中国出口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科技企业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长在10%至20%之间,劳动密集型产品增长不多,明显看出了出口结构的分化,反映了产业的升级换代。
 
  另一方面,中国的零售市场大幅增长。十年前以美元计算的国内零售品总额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今年基本和美国已经旗鼓相当,明年甚至可以超过美国。
 
  新周期与旧模式交织
 
  眼下,面对新周期与旧模式的争论,中国经济究竟处于什么状况?沈建光认为,现时中国是新周期与旧模式相互交织在一起。一方面,今年中国经济的新动能非常明显。此外,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也同时发力:出口成为今年增长的亮点;消费转型升级已然发生;投资是本轮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推力。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旧模式依旧存在,体现在新增房地产贷款比重大,债务风险上升等方面。
 
  金融监管料继续加强
 
  在中国经济表现不俗的同时,也依然存在着金融风险的隐患。金融危机后美欧日主要央行开启前所未有的量化宽松之路,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比危机前扩大5倍,欧央行扩大3.7倍,日本央行扩大4.5倍。虽然中国人行发行的基础货币才增加了不到2倍,远低于美国、德国、日本,但广义货币却增加了4.5倍。广义货币M2占GDP比重自危机前至今10年翻了5倍,在大国家当中排名世界第一。
 
  沈建光分析,这反映出中国和其他国家不一样的情况:金融危机后其他发达国家基础货币高歌猛进,但是广义货币基本未有增长,货币乘数大幅度下降。而中国的情况是相反的:虽然基础货币印得不多,但是货币乘数大幅度上升,代表了货币应用端的债务扩张。很多国家在降杠杆,而中国在加杠杆,导致影子银行膨胀。
 
  他以系列数据来说明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2016年全国政府引导基金延续了2015年的爆发性增长态势,在设立数量和披露的总目标规模上超过了2013年到2015年全国引导基金的总和。截至2016年底,内地成立901只政府引导基金,总规模达2.3万亿元人民币,平均单只基金规模约为26.6亿元。
 
  前三季度,地方政府债务发行总额已达3.53万亿元。其中新增发债1.41万亿元,置换债券发行约为2.12万亿元。截至2016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余额253.52万亿元(含托管资产表外部分),广义的表外业务总额甚至超过存贷款余额。
 
  在此情况下,今年金融去杠杆力度加大。 11月17日,资管行业迎来史上最严资管新规,直指影子银行。金融去杠杆措施纷至沓来,特别是郭树清履新后的银监会,监管风暴密集而至,分别下发了7份文件,涉及服务实体经济、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风险防控、弥补监管短板以及开展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专项治理等内容。
 
  沈建光指出,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今年各个期限的Shibor,Ripo,银行业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国债利率和信用债利率明显走高。10月末,资金市场再度收紧,债券利率上行,显示十九大后去杠杆仍将持续。
 
  沈建光判断接下来金融监管还会加强,刚刚成立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所作所为也证明了这一点。他预料明年很可能就是中国去杠杆、控制金融风险,以及降低金融风险的第一年,很多措施都将陆续出台。
 
  房地产税快将出台
 
  十九大亦透露将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沈建光指这绝不是空话。虽然十九大并没有明确提到房地产税,但是过去一段时间来看业界的讨论,越来越明显地指向房地产税,一定是这个长效机制的一部分。财政部长明确提到房产税,肯定在议事日程当中,可能今年或者明年两会通过,就是个时间问题。
 
  他认为,要遏制市场泡沫,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从供给角度看,增加土地供给、尝试共有产权,鼓励租房等等措施都会扎实推进。需求方面,要继续遏制投机需求。临时限购、限售等短期行政措施会随着长效机制的推出而减少。制度方面,要完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公共分配以及财税制度。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房地产对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这一重要矛盾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其他方面,更多强调租赁需求。土地制度、户籍改革制度、地方财政收入等等很多信号都出来了。包括加强土地供给,多渠道保障,租收并举。租赁市场明显会变成今后的重点,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雄安摒弃土地财政
 
  沈建光指出,十九大报告还有很多新的观点,比如把京津冀作为新的城市集群,出现了一些新的提法。雄安是新的模式探索,不靠土地财政,如何实现新城的开发和发展。要变成第二首都,房子全部租赁,不靠房地产,不靠土地收入,这完全是新的尝试,以前没有做过,但是一定要做,中国房地产政策的转变已经开始。
 
  国企改革寻求突破
 
  十九大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沈建光指这和以前“推动国有企业做优做大”提法不同,这一修改意义深远。国有资本可以是小股东,只要国有资本增值,股权也不一定局限于国有企业当中。
 
  他指出,国企改革三大主线:混改、重组与国有投资运营公司中,混改是国企改革的突破口。近日,第三批国企改革试点名单出炉,确定将31家国企纳入试点,这其中既有央企,又有地方国企。虽然明年3月份政府才换届,但是现在开始很多政策已经在推动了。
 
  截至2016年,中央企业集团及下属企业中混和所有制企业占比达到68.9%,省级国资委所出资企业及各级子企业中混和所有制企业占比达到47%。并且,实施混和所有制改革企业层级提升,从三级以下子企业逐步向二级子企业和集团层面提升。
 
  沈建光指,最核心的一是国企去杠杆,二是地方企业去杠杆。周小川行长最新讲话所透露的重要信息就是国企去杠杆。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沈建光认为,针对国企高债务,可以引入民营企业入股,比如联通模式,虽然有些争议,但引进民间资本,股本增加,可用这个钱还债。债转股也是个办法,也可发展资本市场的各种工具。还有一个方面是投资相关的,在国有企业去杠杆过程当中,可能会给民营企业创造机会。
 
  美连番动作对华影响不大
 
  11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携2500亿美元贸易大单满载而归,孰料他前脚刚走,近日美国宣布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特朗普宣布大规模减税计划,外界解读此举将吸引美国海外投资回流美国本土,或将令到中国外商投资减少,伤及中国经济。
 
  正在美国纽约出差的沈建光向本报表示,美国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不让人感到意外。美国商务部对此早已有详细陈述,认为中国仍是国有企业占主导的经济,政府对经济存在较多干预等,这种说法并不新鲜。此前法德等欧洲国家也都表示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这并不会对中国造成太大的影响。中国对外出口仍然强劲,对美出口每年高达几千亿美元。他认为,中国要做的事就是继续改革,理顺市场关系,发展经济。
 
  对于特朗普大规模减税计划,沈建光也认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没有想像中大。他称,该计划主要对富人大幅减税,对中产阶级并没有太多利好,体现了美国两党政治的撕裂。该减税计划也会对美国本土企业进行税收折扣减免,市场担心这会引发美国企业回归潮,对此沈建光表示,减税只是一方面的因素,海外投资会否回归美国,还取决于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等多方面因素,仅靠减税或难奏效,其效果如何尚待观察,对此无须过度解读。
 
  “一带一路”重构全球经济体系
 
  十九大将“一带一路”写进了党章。沈建光表示,从最初的疑虑到认识到其重大意义,“一带一路”正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
 
  在今年召开的“一带一路”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承诺将为“一带一路”计划1240亿美元。今年中国监管者们收紧了对其他地方的海外投资,截至今年8月初,中国海外并购较去年同期缩水42%。但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海外并购规模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截至8月初,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并购项目达109起,去年全年为175起。从数据上看,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并购仍在持续扩张。
 
  沈建光表示,在目前全球格局下,美国专注于自身发展问题,逐渐从国际事务中退出。很多发展中国家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摸索了半天还是没能发展起来。过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权利很大,给予发展中国家有条件的贷款,而如今的中国则完全不同。首先中国的发展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很有帮助,其次进行基建互通,如此便可盘活当地的资源。中国对于“一带一路”并不仅是输出资本和过剩产能,也是帮助这些国家融入全球的产业体系。因为有了基础设施和交通,才能将当地的资源与中国的资本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入了全球经济体系当中,在合作当中双方都可以得益,中国也会更加有话语权。
 
  人物档案
 
  沈建光博士是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今年刚好是他在香港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多年海外工作经历令他对中国经济的观察颇具国际视野。他同时也是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来源:香港商报(2017.12.5)记者:李颖
 
 
  (编辑:熊艾华)